专题访问

新加坡《海峡时报》访问(中译)

2014年10月06日
  • 1. 李先生是少数会投资科技新创公司的成功商人,即使毕菲特也不会这样做,李先生为何会这样做?目的是什么?赚钱?支持创新?
  • 科技世界和颠覆的模式实在令人着迷;纵使没有人肯定科技会带领我们往哪里去,但它「前瞻价值」对于今日的操作模式是特别具有意义。
  • 2. 此等新投资,对李先生的现有业务有否带来新机或影响?
  • 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希望两者皆有之。2013年,史丹福大学的朋友给了我Charles A. O’Reilly lll 和 Michael L. Tushman 教授们所写的《组织双元:过去、现在和未来》一篇文章,深受启发。我经常与年青创办人会面,他们满腔热诚,有胆略,敢于利用新方法开创与过去的不一样的经营模式。我自己也学习以更开放态度,抓住和运用他们的「创新能量」,想办法融入到我们成熟的模式和市场。
  • 3. 新创公司与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颇为不同,李先生如何调和此种风险?
  • 我们正处于大数据主导和人才为本的经济中。「颠覆性创新」已成一种趋势,透过科技,即能创造和成全一个能结合「目标」和「利润」的新MOs (modus operandi 操作常规 )。因此,当我与年青创办人交流时,首要放下任何预设立场和摒弃陈规老套观点,以他们的角度看事物,也是一种学习。

    我个人承担了创投风险,只会在投资过了风险期,才把资金和利润注入基金会。

  • 4. 李先生投资在哪些范畴?如何决定?投资了多少公司?
  • 我并不参与日常运作,公司是一个小的团队,维持一个小型投资组合,他们同一时间积极承担的公司约50间。
  • 5. 李先生投资过最成功的5间公司是什么?有没有错过什么投资机会?
  • 对我而言,每一投资也是有趣的。
  • 6. 李先生凭什么作出投资选择?
  • 当然首选是最具 IMPACT 的科技﹗(影响力)
  • 7. 李先生何时开始作出科技新创公司投资?有没有投资其它类型的新创公司?如餐饮、酿酒业?
  • 我们主要集中在科技及「颠覆创新」为本的公司。
  • 8. 亚洲会否出现硅谷? 哪个地区最有可能成功?原因为何?
  • 我想没有人会有答案,因为不能预知未来。

    很多政府也声称会投放资源于科技创新项目,但往往官僚架构又成枷锁,有些时候无法激励内部去拥抱创新。

    我很喜欢《小王子》作者安东﹒圣修伯里的一句话:「如要建造一艘船,关键不是要发施号令、搜集木头、分工细作,而是启发大家对扬帆出海的无穷向往。」我认为至关重要的是,该如何启发社会对大海的渴望?只要做到这,「硅谷」便会出现。

  • 9. 李先生认为全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对我这年纪的人而言,要解决的问题有太多。
  • 10. 这是科技夹子首次跳出中国和香港,有何期望?会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有更多合作?
  • 我们的基金会与新加坡有紧密联系。很高兴今次能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基金会不断寻找许多项目,当时机一到,又遇上合适的项目,日后自然会有更多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