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看亚洲的创新科技发展?尤其是香港及新加坡?现在我们只看到西方在新创公司方面做得比较好,但亚洲却不然。
-
创新科技是个大趋势、大机遇,已是全球各行各业的共识;在佛家的境界中,「悟」是突破的基础,由此可预测,亚洲各地区将发挥潜力,超越今天。
今年公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4),新加坡和香港排名相若,新加坡第7名,是亚洲地区表现最好的,而香港则排名第10;不过,以两地的创新科技直接相关指数作比较,两地的创新科技竞争力,可见一斑。
知识密集产业相关就业 产学研合作 中高科技生产 创新产品及服务 新加坡排名(分数) 2 (51) 4 (77) 1 (70) 31 (33.9) 香港排名(分数) 29 (36.2) 20 (64.3) 46(23.5) 8 (48) 新加坡和香港,皆是欠缺天然资源,地少人多的地方,但通过科技,即可「化小为大」,实现无限可能。当我第一口咬下 “IMPOSSIBLE”汉堡时,心想,这是名符其实的“IMPOSSIBLE!”;科技,正正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Impossible 公司创办人,为解决畜牧业带来的环境问题,致力研究取代品,重塑「蛋白质」的供应形态,为未来的食物创造新的环境;只要亚洲地区,能认真了解自身的环境,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就能获得无穷的创意动力。
我知道很多政府也声称会投放资源于科技创新项目,但往往官僚架构又成枷锁,有些时候无法激励内部去拥抱创新。我很喜欢《小王子》作者安东﹒圣修伯里的一句话:「如要建造一艘船,关键不是要发施号令、搜集木头、分工细作,而是启发大家对扬帆出海的无穷向往。」我认为至关重要的是,该如何启发社会对大海的渴望?只要能做到这,亚洲「硅谷」便会出现。
- 2. 李先生投资新科技的研发,是基于怎么样的动机?
- 科技世界和颠覆的模式实在令人着迷;纵使没有人肯定科技会带领我们往哪里去,但它的「前瞻价值」,对于今日的操作模式,特别具有意义。
- 3. 有人认为亚洲教育系统未能提供合适环境,应付培育创意人才的需求,是否同意?
-
我最近追看内地电视剧《邓小平传》,里面常提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科技和人才是基本。
教育是培育创新人才最基础的事,相信亚洲人才济济,各有想法,我们要尽力鼓励创新;创意教育,不仅要教导他们造船的技巧,更重要是启发他们对扬帆出海的无穷向往。
- 4. 在这次于新加坡举办的介绍会上,主要传达的讯息是什么?创业?环保理念?何者为先?新加坡的年轻人又如何可以从中受惠,并加入创业、推动环保的行列?
-
上次我们在中国不同城市举办过「科技夹子」,希望分享年青创办人针对全球问题带来崭新解决方案,结果反应很好,参与的其他企业对创新科技非常感兴趣;今次在新加坡举办,基金会邀请了新加坡和香港的大学一起参与,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创新科技的魅力,希望这能启发年轻人「对大海的渴望」。
2013年,史丹福大学的朋友给了我Charles A. O’Reilly lll 和 Michael L. Tushman 教授们写的《组织双元:过去、现在和未来》,深受启发。我经常与年青创办人会面,他们满腔热诚,有胆略,敢于利用新方法开创与过去的不一样的经营模式。当我与年青创办人交流时,首要放下任何预设立场和摒弃陈规老套观点,以他们的角度看事物,我会以开放态度,抓住和运用他们的「创新能量」,想办法融入到我们成熟的模式和市场。
我们正处于大数据主导和人才为本的经济中,各行各业,不论年龄,更需拥抱创意,拥抱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