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宣布再次获李嘉诚基金会拨款捐赠港币四千万元。连同较早前宣布的六千万元捐款,李嘉诚基金会资助中大医学院「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的临床科学及健康科学之研究款项合共港币一亿元。
刘遵义校长说:「李先生这项慷慨捐赠肯定了中大卓越科研成就,一直以来中大均致力提供最优质健康科学教育及研究,为推动全人健康作出贡献。这项捐款将为这个教学理想增添莫大的动力和支持。我们期望藉着这笔捐款令「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桥头堡,领先国际。」
中大计划将逾八成捐款投放在跨学科、整合性的研究,以提升健康,防止疾病。研究范围包括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监控、治疗及预防各方面,特别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再生医学等领域的新进程。其余捐款将在中大医学院成立「李嘉诚讲座教授席」,这是李嘉诚基金会「讲座教授席」计划内之首个项目。中大作为本港第一间受惠的大学,感到极之荣幸并提名国际知名医学科学家卢煜明教授出任,卢教授同时将出任「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
李嘉诚基金会主席李嘉诚博士说:「现代生命科学发展自闳阔的自然科学领域,综合了多门学科的力量;它的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极大裨益;我们应该为科研人员提供机会,让伟大的构想得以实现。」
卢煜明教授表示:「知道将获委任为首个李嘉诚讲座教授,我深感荣幸。我在香港长大,于英国接受医学教育及研究训练,一九九七年回港。我的梦想是以香港的资源,在香港进行世界级的研究,以造福香港社会,甚至造福全人类。这次的捐赠,当可让我和我的研究小组梦想成真,也为其他有同样愿景的年青科学家提供同样发挥所长的机会。过去十年,我一直从事血浆DNA研究,盼望为早期疾病侦测及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研究所为跨学科研究开辟新的机遇,有利将生命科学研究成果转为应用,我能够参与其事,实与有荣焉。」
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设于威尔斯亲王医院的李嘉诚医学大楼,该幢大楼预期于二零零七年初建成。研究所的独特之处是利用崭新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基础及分子科学的先进研究有效地转化为测试及治疗方案,以救助病人及确保市民健康。
香港中文大学的科学研究成绩卓越。卢教授发现血浆内有DNA,并将此发现应用于对胎儿和癌症的诊断。除此之外,中大的科研人员,对鼻咽癌和肝癌的分子基础、侦测和治疗,贡献杰出;在胃溃疡、病毒性肝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内视镜治疗手段等领域,亦有卓越成就。中大科学家亦利用基因技术,改良稻米品种,提高其营养价值;这项工作,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至为重要。
香港中文大学对李嘉诚博士「教育及医疗两者乃国家富强之本」的理念深表认同。更将在未来十年内投放数十亿元支持其医学院及研究所,而中大医学院的科研人员同仁均会竭尽全力,透过发展科研为本港、中国以至全世界的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李嘉诚基金会简介
李嘉诚先生在一九八零年成立李嘉诚基金会,其使命在推动社会建立「奉献文化」本质的力量。李嘉诚先生相信通过教育可增强人力和文化资源,通过医疗项目可建立一个关怀的社会,二者均为重要的社会资本。自一九八零年至今李嘉诚基金会及由李先生成立的其他公益慈善基金对教育、医疗、文化及公益事业的支持款项约七十六亿港元。
有关李嘉诚基金会资料详情,请浏览网站:preview.lksf.org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于一九六三年成立,是一所成绩优越和享有崇高国际声誉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中大设有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及法律学院,在文、理、社、商、教育、工程、会计、建筑、医学、药剂和护理学各领域均有超卓的学术水平,培养了众多在海内外皆有杰出成就与贡献的人才。中大医学院于一九七七年成立,以「培育人才,提升医学及教学水平,服务社群」为宗旨。该院于一九八一年起收录学生,开办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又于一九九一年和一九九二年在学院辖下加设护理学院和药剂学院。二零零一年,医学院成立本港首间和唯一的公共卫生学院,旨在透过有关疾病预防、保健及护理等研究和教育,推动全民健康;同年医学院全面革新医学课程,新课程以整合性系统为本,加强医学生在临床诊疗方面的学习,着重沟通技巧、终生学习技巧及临床技术的训练。中大医学院在二十多年间,便已蜚声远近,为社会培训了大批优秀医护专才,在科研方面更作出不少突破,成果丰硕。
相片
-完-
二○○五年八月三十一日
卢煜明背景资料
「十年苦读寒窗下,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正是刚获提名中大医学院李嘉诚讲座教授的卢煜明之写照。卢煜明在英国牛津待了十年,研究苦无突破,97年他毅然回来香港这个弹丸之地重新开始,岂料这决定成为他一生的转捩点,促使他旋即攀上研究生涯的高峰。
卢煜明刚获提名李嘉诚基金会设立的第一个「讲座教授席」。他在97年率先发现原来女性在怀孕期间,体内的胎儿会释放DNA至母亲的血浆之中,而且占母亲血浆中的DNA达5%之高。这项发现令他的研究队伍在非创伤性产前诊断领域上处於世界领先地位,现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进行同类的研究,都会引用卢煜明所发现的「5%」这数字。
这项发现亦为医学界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向,首先是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测试方法检验孕妇及胎儿的多项疾病,有别於过往高危的测试方法如羊膜穿刺检查;同时,卢煜明亦将有关技术引伸至其他不同的范畴,例如癌症、心脏病等。
出生於香港的卢煜明今年只有42岁,他83年在港完成预科后,先后到了英国剑桥及牛津继续学业。89年他获得牛津大学颁发内外全科医学学士后,正式开展了苦无进展的「十年寒窗」。
「当时我一直试图在母亲的血细胞中找寻胎儿的DNA,但效果并不理想,找是找了到,但是数量太小太小,不足以让人准确地推行进一步测试!」卢煜明说的只是短短数句话,但背后隐藏的却是投入近十年的精神和心血,当事人其时苦无头绪的那份无奈,其实非笔墨能够形容。
待在异乡多年,卢煜明与太太都萌生回港的念头。到了97年,他们决定回港,卢煜明加入中大担当高级讲师。
「因为在牛津辞职,有一个机会回港重头开始,於是我想既然过去一直没有成果,不如从新的方向开始试一试!」
启蒙他将胎儿DNA搜寻范围从母体血细胞转移至血浆的,是96年一份有关癌症的文献,当中指出癌症病人的血浆当中含有癌细胞的DNA。
「我想癌细胞与胎儿其实很相似──癌细胞寄生在病人身上亦胎儿则寄生在母体,这令我想若果癌细胞会释放DNA到血浆,那胎儿的机会亦应很高!想到这点我觉得我应该会做到!」
於是,卢煜明便循著这个方向尝试,结果是回甫港数个星期,便已经超越在牛津近十年的功夫。
卢煜明到现在仍清楚记得97年的那个凌晨,他万分兴奋、雀跃的打电话给他的太太,宣告他的寻宝游戏终於获得大奖──「我找到了!」
寻宝的概念是检查母亲的血浆中是否含有男性的基因,因为母亲作为女性是没有男性基因的,若有任何男性基因的话,那一定是来自胎儿。
成功的滋味是甚么?对卢煜明来说是整整三个月的幻得幻失,因为成功来得太突然了,他实在难以接受答案竟如此「垂手可得」。
不过,卢煜明马上面对新一个关卡──多少?母亲的血浆内有多少胎儿的DNA?
要研究这个问题,卢煜明需要的是一部当时价值约一百万元、名为PCR的仪器!这对於当时一个刚回港加入中大的小伙子,实在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气,才够胆在老板的面前提出有关申请!
所以,卢煜明亦「不敢」在办公室内「堂堂正正」提出这想法,直到他当时的老板杨孟诗邀请卢到自己的家中参加圣诞派对,卢才大胆透露这要求,幸而,杨孟诗一口答应卢煜明的要求,於是中文大学便购入全香港、全中国的第一部PCR。
自此卢煜明的研究更为顺利,成功找出胎儿DNA占母亲血浆中的DNA达5%之高,并陆续发展血浆核酸测试技术,将理论推向应用,正式成为非创伤性产前诊断领域上的先锋。
卢煜明:香港科研面对两难处
香港要发展科研,卢煜明认为困难有二,第一是香港人仍然抱著短视的目光来评估科研成效;第二是科研吸引不到最优秀的学生。
卢煜明说:「做医学、做生物科技的研究是需要长的时间,不可能常常要求一年便有回报,但在香港不时会听到类似的批评!」他又举例港府成立的创新科技基金,偶然传媒会评论成立五年成果如何,但在科研的世界,五年其实是很短的时间。
「常常面对这些challenges,是很令人担心的,以我自己为例,我89年开始做研究,97年才想通了这条路!」
「希望香港社会多点明白做生物科技研究的历程!」
另外,他又说香港最优秀的学生都跑去念商科、念法律,社会需要教育学生科研的重要性,同时,他希望本港可多吸引内地的学生来港,增加大学选择精英学生的机会。
整理:陈慧敏
卢煜明小档案
2005年 获提名中大医学院李嘉诚讲座教授
1997年 回港加入中大当高级讲师,同年发现胎儿释放DNA至母亲血浆,研究不断获得突破
1989年 获颁牛津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学士,其后一直在牛津继续研究
1983年 完成预科,先后到剑桥、牛津就读
1963年 在港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