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基金會設立講座教授席 港幣一億元支持中文大學科研

2005年08月31日

香港中文大學宣佈再次獲李嘉誠基金會撥款捐贈港幣四千萬元。連同較早前宣佈的六千萬元捐款,李嘉誠基金會資助中大醫學院「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的臨床科學及健康科學之研究款項合共港幣一億元。

劉遵義校長說:「李先生這項慷慨捐贈肯定了中大卓越科研成就,一直以來中大均致力提供最優質健康科學教育及研究,為推動全人健康作出貢獻。這項捐款將為這個教學理想增添莫大的動力和支持。我們期望藉著這筆捐款令「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發展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橋頭堡,領先國際。」

中大計劃將逾八成捐款投放在跨學科、整合性的研究,以提昇健康,防止疾病。研究範圍包括疾病的發病機制、診斷、監控、治療及預防各方面,特別是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及再生醫學等領域的新進程。其餘捐款將在中大醫學院成立「李嘉誠講座教授席」,這是李嘉誠基金會「講座教授席」計劃內之首個項目。中大作為本港第一間受惠的大學,感到極之榮幸並提名國際知名醫學科學家盧煜明教授出任,盧教授同時將出任「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

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博士說:「現代生命科學發展自閎闊的自然科學領域,綜合了多門學科的力量;它的持續發展為人類社會帶來極大裨益;我們應該為科研人員提供機會,讓偉大的構想得以實現。」

盧煜明教授表示:「知道將獲委任為首個李嘉誠講座教授,我深感榮幸。我在香港長大,於英國接受醫學教育及研究訓練,一九九七年回港。我的夢想是以香港的資源,在香港進行世界級的研究,以造福香港社會,甚至造福全人類。這次的捐贈,當可讓我和我的研究小組夢想成真,也為其他有同樣願景的年青科學家提供同樣發揮所長的機會。過去十年,我一直從事血漿DNA研究,盼望為早期疾病偵測及人類健康作出貢獻。研究所為跨學科研究開闢新的機遇,有利將生命科學研究成果轉為應用,我能夠參與其事,實與有榮焉。」

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設於威爾斯親王醫院的李嘉誠醫學大樓,該幢大樓預期於二零零七年初建成。研究所的獨特之處是利用嶄新及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將基礎及分子科學的先進研究有效地轉化為測試及治療方案,以救助病人及確保市民健康。

香港中文大學的科學研究成績卓越。盧教授發現血漿內有DNA,並將此發現應用於對胎兒和癌症的診斷。除此之外,中大的科研人員,對鼻咽癌和肝癌的分子基礎、偵測和治療,貢獻傑出;在胃潰瘍、病毒性肝病和消化系統疾病的內視鏡治療手段等領域,亦有卓越成就。中大科學家亦利用基因技術,改良稻米品種,提高其營養價值;這項工作,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至為重要。

香港中文大學對李嘉誠博士「教育及醫療兩者乃國家富強之本」的理念深表認同。更將在未來十年內投放數十億元支持其醫學院及研究所,而中大醫學院的科研人員同仁均會竭盡全力,透過發展科研為本港、中國以至全世界的人類健康作出貢獻。

李嘉誠基金會簡介

李嘉誠先生在一九八零年成立李嘉誠基金會,其使命在推動社會建立「奉獻文化」本質的力量。李嘉誠先生相信通過教育可增強人力和文化資源,通過醫療項目可建立一個關懷的社會,二者均為重要的社會資本。自一九八零年至今李嘉誠基金會及由李先生成立的其他公益慈善基金對教育、醫療、文化及公益事業的支持款項約七十六億港元。

有關李嘉誠基金會資料詳情,請瀏覽網站:preview.lksf.org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於一九六三年成立,是一所成績優越和享有崇高國際聲譽的研究型綜合性大學。中大設有文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醫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院及法律學院,在文、理、社、商、教育、工程、會計、建築、醫學、藥劑和護理學各領域均有超卓的學術水平,培養了眾多在海內外皆有傑出成就與貢獻的人才。中大醫學院於一九七七年成立,以「培育人才,提升醫學及教學水平,服務社群」為宗旨。該院於一九八一年起收錄學生,開辦本科、碩士和博士課程。又於一九九一年和一九九二年在學院轄下加設護理學院和藥劑學院。二零零一年,醫學院成立本港首間和唯一的公共衛生學院,旨在透過有關疾病預防、保健及護理等研究和教育,推動全民健康;同年醫學院全面革新醫學課程,新課程以整合性系統為本,加強醫學生在臨床診療方面的學習,著重溝通技巧、終生學習技巧及臨床技術的訓練。中大醫學院在二十多年間,便已蜚聲遠近,為社會培訓了大批優秀醫護專才,在科研方面更作出不少突破,成果豐碩。

相片

-完-

二○○五年八月三十一日

盧煜明背景資料

「十年苦讀寒窗下,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正是剛獲提名中大醫學院李嘉誠講座教授的盧煜明之寫照。盧煜明在英國牛津待了十年,研究苦無突破,97年他毅然回來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重新開始,豈料這決定成為他一生的轉捩點,促使他旋即攀上研究生涯的高峰。

盧煜明剛獲提名李嘉誠基金會設立的第一個「講座教授席」。他在97年率先發現原來女性在懷孕期間,體內的胎兒會釋放DNA至母親的血漿之中,而且佔母親血漿中的DNA達5%之高。這項發現令他的研究隊伍在非創傷性產前診斷領域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現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進行同類的研究,都會引用盧煜明所發現的「5%」這數字。

這項發現亦為醫學界提供了嶄新的研究方向,首先是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測試方法檢驗孕婦及胎兒的多項疾病,有別於過往高危的測試方法如羊膜穿刺檢查;同時,盧煜明亦將有關技術引伸至其他不同的範疇,例如癌症、心臟病等。

出生於香港的盧煜明今年只有42歲,他83年在港完成預科後,先後到了英國劍橋及牛津繼續學業。89年他獲得牛津大學頒發內外全科醫學學士後,正式開展了苦無進展的「十年寒窗」。

「當時我一直試圖在母親的血細胞中找尋胎兒的DNA,但效果並不理想,找是找了到,但是數量太小太小,不足以讓人準確地推行進一步測試!」盧煜明說的只是短短數句話,但背後隱藏的卻是投入近十年的精神和心血,當事人其時苦無頭緒的那份無奈,其實非筆墨能夠形容。

待在異鄉多年,盧煜明與太太都萌生回港的念頭。到了97年,他們決定回港,盧煜明加入中大擔當高級講師。

「因為在牛津辭職,有一個機會回港重頭開始,於是我想既然過去一直沒有成果,不如從新的方向開始試一試!」

啟蒙他將胎兒DNA搜尋範圍從母體血細胞轉移至血漿的,是96年一份有關癌症的文獻,當中指出癌症病人的血漿當中含有癌細胞的DNA。

「我想癌細胞與胎兒其實很相似──癌細胞寄生在病人身上亦胎兒則寄生在母體,這令我想若果癌細胞會釋放DNA到血漿,那胎兒的機會亦應很高!想到這點我覺得我應該會做到!」

於是,盧煜明便循著這個方向嘗試,結果是回甫港數個星期,便已經超越在牛津近十年的功夫。

盧煜明到現在仍清楚記得97年的那個凌晨,他萬分興奮、雀躍的打電話給他的太太,宣告他的尋寶遊戲終於獲得大獎──「我找到了!」

尋寶的概念是檢查母親的血漿中是否含有男性的基因,因為母親作為女性是沒有男性基因的,若有任何男性基因的話,那一定是來自胎兒。

成功的滋味是甚麼?對盧煜明來說是整整三個月的幻得幻失,因為成功來得太突然了,他實在難以接受答案竟如此「垂手可得」。

不過,盧煜明馬上面對新一個關卡──多少?母親的血漿內有多少胎兒的DNA?

要研究這個問題,盧煜明需要的是一部當時價值約一百萬元、名為PCR的儀器!這對於當時一個剛回港加入中大的小伙子,實在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氣,才夠膽在老闆的面前提出有關申請!

所以,盧煜明亦「不敢」在辦公室內「堂堂正正」提出這想法,直到他當時的老闆楊孟詩邀請盧到自己的家中參加聖誕派對,盧才大膽透露這要求,幸而,楊孟詩一口答應盧煜明的要求,於是中文大學便購入全香港、全中國的第一部PCR。

自此盧煜明的研究更為順利,成功找出胎兒DNA佔母親血漿中的DNA達5%之高,並陸續發展血漿核酸測試技術,將理論推向應用,正式成為非創傷性產前診斷領域上的先鋒。

盧煜明:香港科研面對兩難處

香港要發展科研,盧煜明認為困難有二,第一是香港人仍然抱著短視的目光來評估科研成效;第二是科研吸引不到最優秀的學生。

盧煜明說:「做醫學、做生物科技的研究是需要長的時間,不可能常常要求一年便有回報,但在香港不時會聽到類似的批評!」他又舉例港府成立的創新科技基金,偶然傳媒會評論成立五年成果如何,但在科研的世界,五年其實是很短的時間。

「常常面對這些challenges,是很令人擔心的,以我自己為例,我89年開始做研究,97年才想通了這條路!」

「希望香港社會多點明白做生物科技研究的歷程!」

另外,他又說香港最優秀的學生都跑去念商科、念法律,社會需要教育學生科研的重要性,同時,他希望本港可多吸引內地的學生來港,增加大學選擇精英學生的機會。

整理:陳慧敏

盧煜明小檔案

2005 年 獲提名中大醫學院李嘉誠講座教授

1997 年 回港加入中大當高級講師,同年發現胎兒釋放DNA至母親血漿,研究不斷獲得突破

1989 年 獲頒牛津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學士,其後一直在牛津繼續研究

1983 年 完成預科,先後到劍橋、牛津就讀

1963 年 在港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