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訪問

南方報系集團專訪李嘉誠先生(撮要)

2013年11月22日

(一)關於撤資/經濟分析

  • 最近媒體報道了兩則消息,引起社會關注,一是出售上海、廣州超過百億元的商業物業;二是出售香港資產,從香港撤資,將半數資產移師歐洲,你對這兩則新聞有何回應?
  • 「撤資」兩字對長和系並不適用。

    •我感覺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撤資」這兩個字是用來打擊商界、扣人帽子的一種說法,不合時宜, 對政府和營商者都是不健康的 。

    •用出售物業和資產作為「撤資」的例子,是可笑的。

    •地產是我們核心業務之一,集團收租物業所佔比例不高,在香港的最佳地段如中區,用作長期收租的寫字樓物業總面積約有380萬平方呎,總市值不少於1300億港元,包括自用或曾用作總部的華人行、長江集團中心、和記大廈、中環中心和其他重要高尚地區的商場等;內地方面,位於最佳地段的收租物業包括上海、北京如東方廣場等亦約有500萬平方呎,總市值至少400億港元,中港兩地收租物業市值共1700億港元,至於集團和我私人持有的全部海外收租物業市值只是中港兩地的千分之五。然而,與其他大型地產發展商相比,我們無論在國內或國外,所持的收租物業規模都屬較小,其他全屬大型住宅發展項目,於建成後90%以上會出售,餘下商業部分如商場即使留作收租用途,亦或會於將來時機成熟時出售。酒店及服務式住宅則屬長期經營項目,但間中亦會出售。估計2013年,集團在香港的住宅發展項目賣樓收入只及對上兩年約15%,主要是等待政府批出預售樓花同意書,而國內則僅較上年增長約15%。一切地產賣買都屬正常商業行為。另外,於今年,長和系投資於香港的新基建項目(貨櫃碼頭)金額40億港元,而投資於海外(新西蘭及荷蘭)兩個基建項目總額則為130億港元,實際動用資金80億港元,僅佔長和系全年總毛收入約4300億港元(今年年報數字)的不足2%,可說微不足道,因此外間認為我們撤資,是以訛傳訛,絕非事實。

    •再以集團在新加坡投資為例︰過去二、三十年來,一向與當地政府關係非常融洽,而出售物業總值以百億元計。過去兩年多因地價上漲,在當地買不到合適的土地,現時手持可供發展的土地很少,亦已全部發展,只餘不多於1%的住宅單位尚未出售,也沒持有任何收租物業,卻從未被新加坡方面批評我們「撤資」。

    •至於地產以外,過去一、二十年,在我們出售的業務中,有獲利逾千億港元,也有接近千億元的,而超過百億元計的亦不少,有時在某國家出售業務後,於有新機會時又再重新加大投資,當地亦視為平常事,絕無引起任何傳言。企業按照法律經營,賺得盈利後再投資其他任何地區。或因經營不善虧損、業務回報低或前景欠佳而退出,均屬純商業決定。高賣低買本來就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但就全世界而言,從來沒有批評過我們撤資,惟獨香港傳言不斷,令人遺憾。

    •作為一家國際性綜合企業和負責任的上市公司,必須留意投資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經濟發展循環及業務回報條件常常要帶高度警覺思維,靈活調整是很正常和重要的運作;否則,如果你是投資者,也不會投資一間對股東不負責的公司吧。

    •大家都知道科技主導未來,經濟發展模式會因應出現調整,濫竽充數不再,「老牛擠奶」時代不再,企業要在經濟巨輪中持續主動。

    •觀乎全球各國的政府均重視提供更佳的營商環境,因他們知道上市公司和企業在這經濟巨輪和股東鞭策的壓力下,必須尋找更好的經濟和社會資本回報。

    •和黃的香港業務佔全球投資比例約15%,長實在香港的投資佔全球的約三分之一,如果地產做得少一點,比例會更小。

    •香港很難再擴展,原本曾想出售百佳,後來因價格不理想,及發現有更好的構思,所以叫停。

    •1979年我收購和記黃埔之前,它在香港以外的地方是零投資,別人以為和黃現在的國際業務是我收購之前留下來的,事實上是由我開始(投資海外)。因為知道這個情況(香港市場有限),我不斷到外國投資,今天證明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集中在香港投資,根本是蠢事!

  • 為什麼香港人會對您有這樣的變化?
  • •只是一兩個人開始這樣說我而已,很多都是跟風,他們根本不是為了什麼事。

    •對「撤資」感到奇怪,他們這樣說是因為要引起別人的注意。

    •別人說我怎樣怎樣,一般來說我是不會作出辯論,如果每天都是這樣辯來辯去,太疲倦了,不值得。

  • 對內地地產現狀、走勢有何點評?
  • •沒有理由不看好,有恒產者有恒心是傳統的觀念,中國人口多,對房地產需求大。

    •內地房地產過去兩三年持續上漲,往往以高於市值的價格也無法投得土地。按國家GDP現時每年約7.5%的增長計,一個普通家庭收入增加後,購買房子是順理成章的事,加上開始放寬一孩政策,也會對物業市場造成很大的需求,因此,我對國內地產市場仍然樂觀。

    •絕對看好內地經濟,只要有合理利潤,我們會繼續投資內地地產市場。至於香港的業務,在合理的環境下也會繼續經營,但如果土地價格加上建築費後,成本高於現有物業的市值,那麼我們也不會罔顧市場風險而仍決定買入。

  • 是否真如外界所說,你會將投資重心轉向歐洲市場?是否仍會堅持“永不遷冊”?
  • •我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家在香港。對我來說,長和系的基地在香港,我絕不會遷冊。

    •一定不會「遷冊」,長和系永遠不會離開香港,不過規模的大小是另一回事,主要看情況而定,我有百分之百的責任要去保護股東的利益。至於日後出售業務,都跟「撤資」沒有連帶關係。

    •作為負責任的國際企業主持人,經營業務不能鋌而走險,一切必須以股東利益為大前提,我每天都會檢討集團的投資和營運策略,生意規模大小會隨著業務所在地區或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狀況而作出決定。以現今很多已發展或發展中國家城市同樣面對的貧富懸殊情況來看,在一個地方投資所佔比重越大,被抨擊的機會便越高。

    •世界上的投資機會和選擇,實在令我們應接不暇;集團可以挑選有法治、政策公平的環境投資;如在政策不公平、營商環境不佳、政府選擇性行使權力之下, 投資意欲便一定相對下降。

  • 對於坊間有傳聞說的李先生與香港現任政府關係不佳,特首梁振英的樓市政策是向房地產富豪開刀,影響您在香港的投資舉措,對此您是否願意正面回應?
  • •健康社會中政府與企業的關係是息息相關。關鍵是政府的權力要在法治的基礎上公平公正地落實執行政策,永遠不可選擇性行使權力,勿令人對政府的公平性失去信心。

    •我與香港或各國政府的關係都是建基於此的,不會因個別領導人或官員的變動而受影響,最重要是政策要令商界有信心。

    •不過,我觀察到一個不健康現況在擴散中︰「為官難,為民亦不易」,對政府和社會來說都是雙損局面,有時候我慶幸自己並非當官,因為為官者要面對如何平衡和解決不同權益的問題,能力不足的一定吃力不討好, 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演變成更大的問題。

  • 你和長江實業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近期對於你對國內部分產業的出售和減持也是引發公眾的各種議論,請問出發點和背景是什麼?
  • •作為一家國際性綜合企業和負責任的上市公司,對經濟發展循環及業務回報條件常常要帶高度警覺思維,靈活調整是很正常和重要的運作;否則,如果你是投資者,也不會投資一間對股東不負責的公司吧,我有責任對集團公司的盛衰榮辱承擔應負之責。

    •觀乎全球各國的政府均重視提供更佳的營商環境,因他們知道上市公司和企業在這經濟巨輪和股東鞭策的壓力下,必須尋找更好的經濟和社會資本回報。

  • 您對國內目前的經濟形勢,特別是樓市走向持何種看法?怎麼看待房價上漲和地價問題?
  • •我每天都留意內地經濟變遷、國民收入變化、教育發展情況。以每年計,內地大學畢業生超過600萬名,往外國深造者逾25萬人。其中讀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亦高於很多其他國家。在外的中國留學生肯努力學習,回國後能為國家帶來創新機遇,中國未來新科技發展的百分比將越來越高,GDP持續增長。

    •中國政府致力改善民生,支持教育政策,將令各行各業都得到良好的發展,有能力應對驟變環境,國家將更富強。

  • 最近一段時間,長和系在投資上做出一系列調整,內地和香港傳言,你已不看好香港和內地的未來,對此您如何回應?
  • (內地)

    •我看到政府發表的數據,中國佔全球人口21%,土地9%,可飲用水6%,這是發人深省的數字。常言中國地大物博,但其人口比例相對而言卻是負擔,故推動科技、擁抱發展是政府必由之路。

    •推動教育改革十分重要,商界要加大研究與開發的投資;當局要提高政策的靈活性,才可克服天然條件的限制,而中國政府正努力朝著這方向而行,我對國家未來前景充滿信心。

    (香港)

    •香港有其弱勢︰缺乏天然資源,90%以上的工業北移內地,貧富懸殊情況更難改變。然而,經濟發展調整,貧富懸殊加劇的情況屬全球性趨勢,非香港所獨有。

    •我認為提供免費午餐亦難以解決貧富懸殊問題,唯有為年青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提高普羅大眾的就業條件和機會,脫離跨代貧窮,多年來我不只一次表示不介意政府合理地增加商業稅,以支持長遠的發展。

    •在香港,私人和公營房屋要以具彈性的方法作不同處理,我認為如果能夠由政府大量興建面積較小的公屋,照顧普羅大眾的居住需要,而大型單位則由地產商自負盈虧發展,預計五年內將可逐漸解決公屋需求問題。

    •社會問題環環相扣,如果搞好房屋政策,同時又能提供良好的就業條件和機會,是房地產發展的關鍵。

    •政府需要考慮如何投資未來,若然不為年青人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貧富懸殊與社會情緒惡化只會持續下去。

    •如果政府沒有前瞻政策,以為解決現在就是解決未來,這是非常狹窄的想法。

  • 近期長和系做出的這些調整,是出於何種考慮?您覺得在此事上,外界對您最大的誤讀是什麼?
  • •作為一家國際性綜合企業和負責任的上市公司, 資產買賣是最正常不過的商業行為,令我非常遺憾的是,我經營國際性業務超過30年,今次是第一次聽到來自香港所謂的「撤資」評論,在全球其他地方前所未有。

    •以香港為例,只有700萬人口,很久以前我已預知集團在香港的業務可發展空間已達頂限,現在的情況一如所料,以零售業來說,我們在全球共有12,000間店鋪,其中香港只有 682間,這是因為香港市場已無法容納更多,因此,集團多年來已將香港員工盡量控制在3萬多名左右,跟現時香港以外的23萬相比,相差7倍多。其實集團在外國賺取的盈利亦會惠及香港股東,在時機適合之下將某些資產上市或出售,所得利潤將令股東受惠。現時國家領導亦鼓勵國企、民企「走出去」,到海外發展。

  • 您提到幾年前看到香港樓市不健康情況,所以在這方面的投資比較少,那您怎樣看內地樓市、房地產?
  • •不用我說,國內政府部門都說要進行打擊,價格太高,不聽他們的話,還可以聽誰的話?(你也覺得現在的價格太高?)是的,價格漲太高,一般老百姓買不到,投資地產的公司也有危險,像長實,負債不能超過4%,不夠半年的利潤,這樣便沒有危險,就是要步步為營,我一生人原則不會去賺最後一分銅板,要很小心。

  • 現在香港和內地出現了很多關於您投資決定的不同聲音,在您看來,作爲一個企業家,您是否有必要去解釋?外界都很好奇,您的這種投資決定在多大程度上是基於商業判斷,多大程度上基於政治分析?
  • •世界上的投資機會和選擇,實在令我們應接不暇;集團可以挑選有法治、政策公平的環境投資;如在政策不公平、營商環境不佳、政府選擇性行使權力之下,投資意欲一定相對下降。

    •我並非萬能,無法預測政治變化,也絕對沒法影響政治,只感到越來越難以解決政治對我個人和整個集團的影響,我只能以我的智慧作出對股東有利的事,因為股東對我是非常信任。

  • 如果您的決定是基於商業判斷,那麼請問您怎么看待中國大陸的市場,在長江的投資計劃中,大陸市場佔據一個什麼樣的位置?您的投資重點是哪些領域?您是否信奉“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到同一個籃子”的信條?
  • •我愛國家,不過,作為綜合國際企業的負責人,為了股東利益,也需要以回報為考慮要素,尋找具發展潛力的投資機會。

    •中國的經濟體,潛藏很多投資機會;新的自由貿易區更開放、更少限制的政策,將創造更多有利於投資的條件,對願意參與者帶來極多的機會,監管政策如有任何拆牆鬆綁,經濟就會百花齊放,我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以及對國家前途充滿希望。

    •我們在世界52個國家都有投資和營運,除了香港與內地和亞洲區外,還遍及澳紐、中東、歐洲、北美和中南美洲。旗下業務主要包括基建、零售、能源、電訊、地產、酒店及貨櫃碼頭等。不同地區的經濟與不同行業的表現各有其循環起伏,有助集團平衡營運風險。

  • 您最近大手筆投資歐洲市場,衆所周知,歐元區經濟目前很不景氣,甚至屢次遭遇崩盤的風險,您看好的理由的是什麼?歐元現在面臨系統性崩潰的風險,您如何應對?
  • •最近集團在歐洲市場的投資其實是微不足道。讓我再重述一遍,今年我們投資海外基建項目實際動用資金只80億港元,僅佔長和系2012年度總毛收入4,300億港元的不足2%,兩者相差何異天壤。

    •歐元區經濟的好壞不能一概而論,好的機會仍然很多。

(二)關於中國夢/三中全會

  • 對於實現“中國夢”,李先生如何看待?對於建設幸福社會,可否也請李先生談一談。
  • •不如說說我的「中國夢」吧。我希望國強民富!

    •在2001年,有一個晚上,我做了一個好夢,在我們祖國的土地上,遼闊的沙漠有良好的道路,乾旱的地區有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各地的天然資源得到很大的發揮,人口密集的城市有舒適的生活環境,風和日麗,商機繁榮,來自不同民族的人一起和睦健康快樂地共處。

    •我的好夢,就是我們的民族,每一個國民,世世代代能在尊嚴、自由和快樂中,活出生命精彩。

  • 對於剛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李先生對改革怎樣點評?
  • •改革方向肯定令人鼓勵,新的自由貿易區將創造更多有利投資的條件,中國潛藏很多機會,我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前景充滿希望。常言道,「落實在細節」,一切要看執行,但作為中國人,我無論過去、現在及將來,都是對民族的未來心存永恆的期盼。

    •我極度關注國家發展,也十分高興看到國家經濟進一步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將更廣闊靈活;此外,提高國企盈利上繳百分比至30%以改善民生,是一項很好的政策;組織架構的精簡,將令政府能靈活地作出決策,應付任何驟變的重大事情。

    •以市場經濟為根基,其中提出讓廣大農民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和賦予農民更大財產權利,縮減城鄉差距,這對中國未來持續發展實有深遠意義。

  • 中共剛剛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不知您是否會關注?這次會議被普遍認爲是在經濟方面放權改革,而在政治方面步子尚沒有那麼大,您怎麼看待這次會議將會給中國大陸以及香港經濟帶來的影響?
  • •方向非常好,其中有很多令人鼓舞的改革。

(三)關於香港發展/粵港合作

  • 對香港目前和未來的發展,以及香港和廣東更加密切的合作關系,李先生對此怎麼看,可否提些建議?
  • •粵港緊密合作非常好,香港如能保持法治、公正、自由這些核心價值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香港將能提升競爭力,各屆政府必須予以捍衛,藉以吸引廣東省更多企業來港,利用香港這些有利條件,進軍全球。

    •粵港更密切的合作關係只會對香港及廣東更有利。但「濫竽充數」混過關是不可能的了, 最近有一報導說世界未來,15%是主導者,85%是活著者,(註:出自Average is Over一書)。 你要歸那邊?

    •香港雖擁有不少有競爭力的核心價值︰法治、公正、自由,這些「社會操作系統」,觀念需要時間孕育,然而卻能於一瞬間消失。

    •廣東省發展潛力好、較開放,香港接壤廣東,具地利優勢,應多尋求與廣東省實際合作的機會。香港企業可藉廣東這個全國GDP最高的省份經營業務,兩地得以產生良性循環,廣州十分支持新科技發展,必將為經濟帶來巨大效益。

    •我們在珠海投資了大型的電廠,及在廣東很多不同城市有大量地產投資和集裝箱碼頭。

  • 香港一直以經濟自由化和開放聞名於世,也是這片土地賴以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近些年碼頭事件抗議、房地産限購、對奶粉限購、對“雙非”孕婦的限制等措施是否意味著香港要走向不同的路?在您看來,影響香港未來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自由市場經濟信條是否開始被挑戰?一個更福利化的香港會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麼?
  • •你所說的,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是因全球化經濟競爭激烈產生而來的;隨著科技翻天覆地的革新,每天也帶來無盡變化,在這樣的時代,教育至為重要。

    •如果政府把「矛盾政策化」,「對立常規化」,我們將會面對的,就不僅是奶粉和雙非問題。

    •自由開放的市場,重視「原則」和「法治」,兩者皆來之不易,但如果管治失當,也可以一夜之間蕩然無存。

    •福利化社會是否適用香港?關鍵是,我們要有選擇,要大家扶貧,也要自願,只能使用引導的方法;我相信,香港人一向熱心於慈善,樂意助人,對我來說,幫助低收入人士是義不容辭的事;但如果政府政策錯誤,不能解決社會缺乏上進機會的問題,只向有能力的人開刀,這是錯誤的,因為香港人都想創富,政府的角色,應該要令人人有創富的機會,而不是等待「打救」。

(四)關於公益/教育

  • 李嘉誠基金會與廣東省政府合作,在廣東實施了“集思公益 幸福廣東”支持婦女計劃。可否請李先生對這個公益項目進展、效果和下一步的動作做點評?
  • •基金會致力支持具典範作用的公益項目,例如這個與廣東省合作的創新項目,運用網絡平台,推動「集思公益」,會令社會有更大的得益和進步。

  • 現在國內外不少慈善基金會都謀求像企業去運作,重視項目執行和結果,但是李嘉誠基金會從創辦開始的管理理念和特色之一,就在於從不動用現有資產,基金用多少,李嘉誠補上多少。當時採用這樣的模式作何考慮?如何讓基金會保持效率?
  • •所提及的模式現已不適用。基金會已擁有我三分之一的資產,至今已捐出145億港元,如有良好的項目,將不斷地繼續支持,希望能對我們民族有良好的貢獻。本年來(2013年),基金會在內地及香港已捐付及承諾之數目達40億港元,是歷來最高的一年。

    •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我輾轉反側,難以入寐,內心縈繞著很多問題︰

    如何令基金會成為一個完善而長遠的組織,如何能有長期固定收入延續其運作,內心如何取捨等等,思潮起伏,結果直至凌晨,驟然,一個答案湧上心頭,令我豁然開朗,因我頓悟了把基金會視作我第三個兒子的道理,這樣我會全心全意愛護他,給他分配財產,使他獲得所需資源落實一切公益項目,把我的心願永遠延續下去。

    •在財富要代代相傳的傳統觀念中,將一個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基金會視為自己的孩子,可以鼓勵承傳,期望這種想法能在中國人社會擴大和延續。

  • 近幾年大陸的一些官方慈善機構諸如中國紅十字會等接連爆發醜聞,引發了社會公眾對慈善捐贈的一些負面影響,包括對捐贈透明度、捐贈流向及使用等的質疑。作為創立至今已經超過30年的基金會,李嘉誠基金會靠什麼來保持信譽?您認為慈善機構的運作最重要的是什麼?
  • •基金會並不向外募捐,捐款人只有我一人,資金的大部分是基金會現有已投資項目的固定收入,另有部分是來自我個人從香港和外國繳稅後的收入。

    •我們守信重諾,承諾的捐款均100%如期或提前捐付,當然與我們合作的夥伴也要重言諾,很幸運多年以來,我們的捐款最後絕大多數都得到理想的效果。

    •基金會設有具規模的董事會、獨立的財政及監管制度,各項目都有不同專業人士參與,保持基金會的信譽。

    •我訂明基金會所有收益,絕不惠及本人、家族或董事等等。

  • 此前有資料提及,李嘉誠基金會的項目最終決定權均是由李先生本人判斷,請問您判斷的依據、關鍵是什麼?什麼樣的項目更能打動您?而項目在決定投入後,如項目在大陸,李嘉誠基金會通常會選擇與國內的官方等相關部門合作,諸如此前剛剛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合作的“集思公益、幸福廣東——支持婦女計劃”等,請問選擇與政府部門合作主要出於什麼因素考慮?這是否意味著從目前現狀看,慈善項目在大陸要更好地落實,還是得更多的依靠行政力量?
  • •基金會專注兩大範疇內—教育和醫療,資助的主要原則是項目必須能推動社會改革進步,確保能締造最大的效益;項目必須獲政府配對支持和受助單位必須有效管理及運用資金。

    •作出決定前,必會經過主要負責同事的仔細研究,讓我有決定捐款支持的理據。

    •雖然,我是擁有最後否決權的人,但亦尊重部門負責人的意見。

    •基金會與政府部門合作很愉快,不過,由於中國發展快,各地差異大,基金會要時常聆聽前線及基層人員的意見,以期捐款能用到實處。

  • 李嘉誠基金會捐資協辦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可否請李先生對廣東的慈善、教育做點評,並透露未來在廣東及內地其他省份開展公益慈善項目的計劃。
  • •多年來與廣東省合作非常愉快,廣東省亦大力支持汕大的教育改革。

    •廣東省支持「集思」推廣「參與式」慈善,足證領導開明。

    •有共鳴,會令人更積極,其他項目商談中。

    •支持汕頭大學,就是推動中國高校改革,我個人認為,投資教育失當,不推行教育改革,是對未來的罪行;汕大開展教育的改革,難度很高,最難的是要爭取不同部門的支持和認同,幸好,汕大的改革成績有目共睹。

    •以色列理工學院經過長時間尋找,最終確定汕大為合作伙伴。

    •我知道不少地方政府希望和以色列理工學院合作,但對方認為與我們的理念相近,故最終選擇與汕大合作。

    •汕頭大學是基金會核心項目,也是推動中國高校教育改革的平台,基金會對汕大已捐資達60億港元;汕大全方位改革,為學者培造更自由空間,以孕育創新思維、突破常框的研究。

    •汕大的規模比其他大學的規模小,但具生命力。

    •其他項目包括全國寧養醫療服務計劃、醫療扶貧、疝氣手術、與中殘聯合作的「長江新里程」等,都是長期支持的計劃,其中「重生行動」唇齶裂手術成功實施,並已納入國家醫療保險繼續執行。

    •在內地各省份,也會支持其他推動改革和倡導思維範式轉變的項目。

  • 關於教育的公平性。
  • •最重要的是教育改革,良好的教育是唯一達致成功的方法。

    •過去7年,汕頭大學超過97%的學生在畢業後第一個月就找到工作。在汕大任何一個角落也找不到「李嘉誠」三個字,我捐建汕大只想做出成績。又例如醫學院的13名學生,參加美國執業醫生考試,非常艱深,即使當地學生也沒有百分之百能夠畢業,但汕大的學生全部通過考試,今年有23名汕大學生參加美國考試,也是如此。中國學生實在了不起,我對中華民族的未來充滿很大信心。

  • 李嘉誠基金會近期的一個大動作,就是汕頭聯合以色列理工學院在廣東省創辦的新學院即將奠基,請問當時為何會選擇與以色列的高校合作?為何會重點專注於科技教育領域?請問近期是否還有與廣東方面合作的項目和意向?
  • •我們與廣東省合作非常愉快。

    •以色列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機會的國家,以色列人鼓勵批判思考,喜歡越辯越明,這是正面積極的。以色列的傳統,讓人民植根於自己的民族認同;他們不斷追求知識的渴求,就如被賦予會飛的翅膀。

    •全以色列的國民均公認,他們國家的背後,均有Technion 的學生身影 — 沒有Technion ,以色列沒有今天的國家動力。Technion 成功的秘訣是他們在專業教學和科研創新的高度融合上,加入創業發展所需的「精神、能力、信念」基因。在高科技行業內,Technion畢業生領導的公司的年產值估計不低於210億美元。

    •在麻省理工學院首屆綜合研究,Technion在全球企業及創新排名第六。

    •Technion認為汕大 有獨特的辦學優勢,兩校同樣擁有非常一致的價值觀促進教育和科研。汕大的地理位置-在主要的特大城市外-從環境的健康和生活品質的角度考慮-也是吸引Technion的原因。汕大目前已有的辦學設施和計畫建設更多的醫療、頂級文化和體育設施,也將和「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 有效共用。

    •成功引進「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不僅能解決廣東省急需的高水準的工科院校,也會快速提高廣東省在中國教育界的地位,成為迄今為止引進唯一能真正為中國做出多方面貢獻的世界一流工科大學。而且,這學院的選擇有明顯的杠杆效應, 能同時配合廣東省急迫轉型至高技術、高質量工業的策略和快速提升經濟發展。

  • 你在慈善事業上投入無數,與很多人只是捐錢不同,很多時候,您都是親力親為,您為何要這樣做?
  • •基於個人經歷,事業初成時,已做了「建立自我,追求無我」的選擇

    •對於經營國際綜合業務的企業家來說,成立基金會,並投入一大筆現金或可即時變成現金的資產,並非易事。基金會已有良好的固定收入和投資,遇到好的項目,我都會親自投入。

    •我視教育、醫療和公益慈善是終生不渝的事業,除了金錢,也親力親為,投入不少時間心血,使得來不易的金錢用得其所,令項目受助人得到最大受惠,能如此,是我最大的快樂。

    •身為中國人,回想起我生長於抗日戰爭期間,國家被侵略,面對貧病、失學,於是發心要終我一生,讓基金會擁有旺盛的生命,有能力繼續為國家、民族作出貢獻,這就是對我最大的回報。

    •我喜歡簡單生活,我追求的是付出個人力量,協助社會進步。有能力從事公益事業,是一種福分,從中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有能力的人,要為人類謀幸福,這是「任務」。

    •基金會的同事工作勤奮,取得的成績絕不遜於任何商業機構。

  • 您做慈善遵循的原則是什麼?
  • •推動奉獻文化,基金會亦希望可作為示範模式,鼓勵更多有能力的企業家、專業人士將部分財產捐出,成立慈善基金會,並視這個基金會如同自己的兒女,一代傳一代,貢獻社會。

    •支持教育項目能得到以十倍、百倍甚至千倍計的效益;醫療方面,造就更多能為人類健康作出貢獻的人才。

  • 李嘉誠基金會被您稱作是“第三個兒子”,您是如何參與其中的,具體來說,除了出資,您會分配多少時間,做哪些具體的工作?如果基金會需要您去站台,哪些場合您會出席,您會爲“第三個兒子”求人麼?
  • •基金會承受我三分一的財產,長期推動奉獻文化,希望可以作為示範模式,鼓勵社會上更多有能力的人這樣做,亦冀能帶來更多政府配套資源及政策。

    •我對基金會事務親力親為,有時甚至廢寢忘餐。

    •無論什麼時候,只要基金會的項目有需要,我也盡可能出席交流和分享活動。

    •為基金會項目而求助於人的情況時常會有,出發點無非是希望盡量提高項目的效益,有效果的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如果是為對國家民族和人類有益的事,即使卑躬屈膝我也在所不辭,但若是為個人名利或公司利益,我絕對不會這樣做。

  • 您說普羅大眾的日子越來越難,以前您也曾經說過企業家最大的挑戰是幫助建立社會。企業家要如何幫助社會?
  • •需要國家和人民一起盡心盡力地去做。

    •全世界都有這個現象(貧富分化),並非香港獨有,內地也有。與10年前相比,歐美大眾今日的收入和購買能力,原則上也沒有太大的改善。

  • 知道你在內地開展對癌症病人提供臨終關懷項目,你對生命終結和死亡有什麼想法?有未完成的夢想嗎?
  • •內地喜歡做這類服務的人並不多(因為病人會去世),反而其他如兒童項目較多人喜歡做,因為回報高。

    •一個非常冷的冬天,一個朋友患腫瘤病,進了私家醫院,我探望他,他看見我非常高興,雙手拉著我的雙手,要我坐在床邊;朋友後來睡著,拉著我的雙手也沒有放開。我心裡想︰這個朋友很富有,得到很好的醫療照顧,但因腫瘤而痛楚不已。內地貧窮的癌症病人沒錢接受治療,生活怎樣過?於是立即想到開展寧養服務,我不喜歡「臨終關懷」,改為「寧養服務」。

    •汕頭大學醫學院設立第一家寧養院,一天我與醫護人員見面,鼓勵他們︰如果你們做得成功,我保證於短時間內會在全國設立數十家寧養院,為貧困癌症患者提供免費寧養服務。

  • 你害怕死亡嗎?
  • •我不懼怕死忙,假如我是一盞燈,能夠照亮一條路就好了,而且,我還有留下有生命的基金會,只有政治可以破壞它,因為不是我所能控制,不然沒有人可以破壞這個基金會,我的兒孫及董事不能從基金會得到任何利益。這個基金會擁有自己的資產,足夠讓它繼續做過去和現在進行的公益事業。

    •說回寧養院,我告訴所有寧養院的負責人,現在使用的藥可幫助病人減少80%的痛楚,假如新藥可幫助病人減少90%痛楚,即使價格貴一倍,他們也不用問准我,立即轉用新藥。能夠幫助貧困病人減輕痛楚,實在是有意義的事。寧養計劃已做了10多年,在內地及香港至今已有42所寧養院。日後若國家願意做這類的事,我可以停下來,否則雖然沒有回報,我會繼續支持這類服務。

    •我常常鼓勵寧養服務的醫護人員,我說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否地獄,癌病病人的痛楚程度是最高的,有人甚至會撞向木頭,把痛楚感覺轉移,很淒涼。汕大醫學院作為第一間寧養院,非常好,全國寧養服務的全部費用由我支持,每年的資助金額會增加,兩三年內,每年捐款要增至1億元。

    •另外一個項目是「重生行動」全國貧困家庭唇齶裂兒童手術康復計劃,是跟民政部合作,為患兒提供免費手術,至今2萬多名兒童受惠,雖然服務對象主要是21歲以下的病人,我私下說過,就算是40歲的病人也要幫助,因為他的人生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這個計劃做得很好,去年更被國家納入醫療保險。基金會與民政部合作愉快,項目亦圓滿完成,不過我們仍會繼續在汕大附二醫院做有關的醫學研究。

    •另一個我主動做的是疝氣手術,知道青海有六、七千名患兒,便立即決定首先在西部三個省做試點,提供免費手術及交通費,如果成效理想,會擴展至西部其他省份,民政部知悉情況,主動表示跟基金會合作,現在全個西部有69家醫院提供這個免費手術,完成19000例。

    •還有與中殘聯合作的「長江新里程」,多年來免費安裝17萬義肢,做了107萬白內障手術。

    •我們是發自內心去做這些事,期望受惠病人真正得到益處。基金會與外國不少教育機構有聯繫,對汕大的發展有極大幫助,周小姐多年來為汕大東奔西跑,為的並不只是汕大,而是整個中國教育。

(五)關於個人聲譽/人生觀

  • 很多人說富人做慈善,無非就是為了讓自己有個好名聲,您如何看待慈善和名聲的關系?李先生一直是很重視自己聲譽的人,這對您做慈善事業有什麼影響?
  • •我不理別人怎麼說,我的決心就是繼續做下去…

    •投入公益慈善事業是我終生職志,絕不求名利。

  • 半個月前,我們在香港採訪,有市民對記者說,香港就是“李家的城”,提及過去,他們對您充滿敬佩;但談及現在,他們卻頗多怨言。您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 •樹大招風是盛名的代價。

  • 2010年,一本名為《地產霸權》的書引起了香港社會的廣泛關注,書中對您亦有提及。我們注意到,現在談及香港社會問題時,市民們都會將原因歸結到“地產霸權”四個字上,對此,您怎麼看?
  • •「地產霸權」並非屬於地產商

    •再三說明,地產只是我們這個國際綜合企業集團的核心業務之一。

    •「地產霸權」實在是一個笑話,我們在外地賺的錢遠遠多於香港,若地產業務繼續艱難地經營,高價投地而虧本,就是對不起股東。我們是一家小心經營的公司,長實今天的負債比例是4%,和黃是21%,以其這樣規模的公司而言,在外國是屬於低的比例,還有在加拿大的Husky,負債比例只有12%,也是非常低的,這是我做生意的原則,對於債務和貸款問題,非常小心處理,如履薄冰。我在1950年開始經營自己的業務,到今天已經60多年,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也一路走過來。

    •過去兩三年我們在香港買入的項目較少,香港地價高,已看到不健康的趨勢,國內的地價也飛漲,我們也無法成功投得土地。

    •大家都知道香港地產市場一直由政府政策主導,不論從土地供應到投地條件的設計、房地產稅務政策等等,並非地產商決定,因此「地產霸權」並非屬於地產商。

  • 您曾經說過,衡量財富的準則,在於“內心的富貴”,您覺得自己現在已經達到了嗎?
  • •有得選擇,是福份;選擇去造福社會,就是內心的真富貴。

    •沒有人相信我在最艱難時候,仍去幫助比我更窮困的人。

    •50年代末期,我的經濟環境轉好,事業發展順利,如日初升,擁有足夠一生享用的財富,卻不快樂,反問自己這樣的富貴是否快樂;後來在一個輾轉反側的凌晨,找到了正面答案︰金錢用得其所,就是「內心的富貴」。所以,我的內心,一日比一日富貴。

  • 你內心最重要的是什麼?
  • •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可以站得牢,挺得腰。

    •有人問我這麼忙碌,為什麼仍然那麼精神?除了運動,我內心安穩,精神沒有困擾,自己沒有特別的要求,做對人類和民族好的事,便感到開心。

  • 你正確的人生觀是什麼?
  • •走正路,有理想,作為中國人,對自己民族作出貢獻。不求名,在內地捐款,拒絕所有的建築物以我的名字命名,即使是汕大的基建、設備90%的款項由我付出,我唯一要求是不要寫上我的名字。

    •很久以前捐款支持潮州兩所大型醫院,市政府領導曾游說寫上我的名字,我不肯,他們於是建議寫上我父母名字,我也不肯,我回答說先人如果有知,父親一定認同我的做法,我更說笑如果真的寫上父親的名字,將來拆掉更不好。

  • 你如何評判自己對香港的貢獻?在香港發展史上,您如何定義您自己?
  • •不要問這些問題,我仍然很活躍,對未來充滿期盼。

  • 您今年已經85歲,回首過去,您覺得自己做的好的地方有哪些?是否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如果有,你認為是什麼?
  • •我自問無論如何努力,仍發現沒有一個人能解決所有問題;如果可以重新開始,我可能會考慮選擇參政。(開玩笑地說)

    •雖然我已85歲,腦筋仍清晰,除了應付公司業務,也能同時處理基金會工作。

    •我一生勤奮,不停的搶學問, 面對不開心的事仍然保持愉快心境,因我此生無憾,生活簡單而有規律,擁有的資產一分一毫均從正途而來;即使有容易賺錢的機會,但對數個有疑問的行業也堅決不參與。

    •把自己數十年來努力賺取而來的三分之一財產成立基金會,其中最少80%以上用於大中華地區,餘下不多於20%則用於海外。

    •遺憾的事是不早點成立基金會。

    •世上無完人,一個人即使做到99.9%的好,只要有0.1%誤會的瑕疵,只要他是名人,也會遭到嚴厲的攻擊。

    •早前我應廣東省粵東僑博會的邀請,以潮州話錄製了一段說話,其中提到︰「科技主導未來,大家都知道,智能機械化的速度將超乎我們的想像,濫竽充數不再,『老牛擠奶』的時代不再,捍衛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投資教育和推動教育改革,讓我們的下一代永遠永遠告別落後、參與未來,是有能力者共同的任務。」潮汕地區「永永遠遠」不要落後,實在是我真摯、充滿感情的說話。

    •我一生希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國民,擁有有價值的人生。

  • 您希望百年之後,後人如何評價您?
  • •我不會理會這些事,更加不會自我評價。

    •從過去到現在,我都是問心無愧。世界沒有完人,我只是儘量用知識和感覺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 您出現在世人的面目總是非常簡樸,眼鏡、手錶都非名貴之物,對於您來說“工作的意義是否就是工作”,我們很好奇,除了攝影和高爾夫,您還有別的樂趣麼?分家之後,您有多少業餘時間,您是如何安排的?
  • •人要在工作中發現人生,生活就樂趣無窮。

    •我每天都樂於為股東或基金會付出時間和精力,數十年如一日,(說笑)我可能是公司「請病假」最少的人之一。

    •最大的樂趣是為公司打造良好的基礎,也令從事公益事業的基金會資產不斷膨脹,賦予其生命,這一切都會令我每晚笑著入夢。

    •看書是我最大的享受,我年紀雖長,每晚仍會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追趕新的科技知識和與我事業有關的資訊,當然也包括政治和經濟的,很多時候午夜或天亮醒來時,書本擱於胸前或落在身旁,直至今天,這個習慣依然保持不變。

  • 您縱橫商場一生,對外界曾宣稱“不要對某一項業務情有獨鍾,這樣才能在時機成熟時隨時售出”。從塑膠花到今天的事業,您最難放棄的事業是什麼?爲什麼?
  • •我十分熱愛和鍾情公司每一項事業,熟悉其內部運作及有關業務的重要數據,也瞭解每個行業現在的情況和未來的發展趨勢,改善不足,領先其他同業。

    •雖然我是大股東,小股東的權益跟我一樣。數十年來,我每年都只拿5000港元的薪酬(問︰但是很多人認為你拿5000元是為了避稅) 欲加之罪!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開始做生意的時候,發現香港人對外國公司的信任比香港的高。長實籌備上市時,經過幾次股票定價會議,我說每股3元,但包銷商說最少應該值11元,後來對方因我堅持,建議8元,不過我仍堅持3元,他們說能以較高價格上市,為什麼這樣浪費?其實對方不明白我的想法,盡力做得好,讓股東知道長實是最好的公司是最重要的。最後包銷商說︰如果每個人都像李先生這樣,我們每天都可以喝香檳慶祝!

    •按道理,我可以比最高級行政人員多拿三、四倍的花紅;我經營業務有自己的理想,也有很大的理想去做基金會,因為金錢來得不易。

    •Victor清楚集團業務的實際情況,和其他執行董事共同協力工作,我對他們是充滿信心。

  • 你覺得人生最艱難的是什麼時候?
  • •我對賺錢的重視程度不及捐錢,至於外界對我的評論都是盛名之累,(問︰這是你最艱難的時候?)即使是最艱難的日子,我也是充滿信心。我的最艱難時候是13、14歲。12歲時,日本侵華,我和家人從潮州來到香港,過了不久因生活關係,我要工作,後來日本入侵香港,母親帶著弟妹回到潮州,我與父親留在香港。日本統治香港期間,沒有什麼好日子可以過,13歲父親因肺病住進醫院,不夠一年,他去世。照顧父親這段時間因為喜歡看書,發現自己也有肺病,病情接近危險階段,但我告訴自己不能死,身為大兒子,為了母親和弟妹,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立志做一個有理想的人,同時也不停搶學問,到舊書攤買舊書看,其中包括老師使用的教科書,跟謀生有關的書,三年零八個月的歲月,知識比得上一個中學畢業生,這段日子也沒有因為自己的病看過一次醫生。

    •假如我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便無法活到現在。

  • 你會因為什麼而激動、傷心、生氣、興奮嗎?
  • •我一直都很冷靜。如果認識儒、釋、道的精粹,便會明白人生很短,不應浪費時間去理會這些事情,應從正途去做對的事,例如基金會的工作每天都在進步中,每天都有成果,像在荒蕪之地,種下大樹,讓後人有收穫,這是很高興的事。

  • 您是華人之光,不僅因爲巨額財富,更因爲財富之外的拼搏精神和回報社會的善舉,您的一舉一動都備受世人關注,您是否有計劃出一本詳細的傳記,系統分享您這一生的寶貴經驗?如果讓您選擇墓誌銘,您會說什麼?
  • •不敢說我是華人之光,只可以說從小到現在以及未來,我深愛自己的民族,回想起我生長於抗日戰爭期間,國家被侵略,面對貧病、失學,於是發心要終我一生,讓基金會擁有旺盛的生命,有能力繼續為國家、民族作出貢獻;也以捐建汕頭大學為例,成立至今30多年來,我坦然面對任何困難甚至是忍受屈辱,對汕大也不離不棄。

    •不少好友游說我出版傳記,若干年前我也曾在一個月裡,每天花三分之一時間與專門小組整理和撰寫傳記的資料,不過,有一天突然想到這類傳記可能會涉及其他不少人,為免對別人有所影響,最後決定把所有資料封存,不再繼續。

    •如果真的要寫墓誌銘,我會選擇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滿鬥志的兩句話︰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六)其他

  • 長和系早已是世界級大公司,您的員工遍及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多個不同領域,這是華人商業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創舉。如果讓您總結您的管理之道,您會列出哪些因素?您的授權程度會到什麼地步?您是如何進行人才選拔的?管理如此龐雜的一個帝國,您怎麼分配自己的時間?
  • •在管理上,集團採用現代西方模式,組織架構完善,也擁有良好的監察與制衡(check and balance)制度,但我內心常存很大部分好的儒家思想。

    •誠信是企業管理者成功的首要元素,要守言諾、重信行,答應過別人的事,明明吃虧都照做,讓競爭對手也相信你,那就成功了。

    •管理之道,首要任務是知道自我管理,在流動與變化萬千的世界中,發現自己是誰,了解自己要成為什麼模樣是建立尊嚴的基礎;

    •二,成功的管理者都應是伯樂,要甄選、延攬「比他更聰明的人才」;在高度競爭社會中,高效組織的企業無法負擔那些濫竽充數、唯唯諾諾、灰心喪志的員工,同樣也難負擔光以自我表演為一切出發點、或只會能言善道而無實幹能力的明星級「企業大將」,管理者必須知人善任,賞罰分明;

    •三,好的管理者真正的藝術在其接受新事物、新思維與新發展的能力。人的認知力由理性和理智的交融貫通,我們永遠不是也永遠不能成為「無所不能的人」。

    •四、管理者也要知己知彼,清楚知道從事行業的現況,競爭對手想什麼和要做什麼;即使以數據為業務成績的依據,亦不能單看絕對數字,也要參考同業情況,作出比較,才能檢討改善公司策略及思考未來發展的路向。

    •我一直不停吸收與集團業務有關的新知識和新資訊,研究世界政治、經濟民生發展情況和趨勢。

  • 透過維港投資,高科技投資已經成爲您的標簽,外界很難想象一位八十多歲的香港企業家會一直保持如此高的命中率,您怎麼挑選高科技企業?哪些因素會打動您,哪些人是您的顧問?
  • •85歲,就不能愛科技嗎?我對新科技深感興趣,令我的心境年青化。

    •18世紀工業革命由英國開始;21世紀則是科技革命,不少行業包括國防工業、農業、水利、能源、醫療、生命科技、電訊、互聯網等等均有突破性的發展,投資機會數之不盡,應接不暇。

    •我喜歡新科技,私人參與投資的科技公司有60家,也越來越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有一項關於農業的項目,一樣的土壤、一樣的水源,不改農作物的基因,可以增加三分之一的產量,若果這不是新科技,那是什麼?現在已證明這項新科技是成功的,並在國內進行試驗。

    •我投資高科技的原則是重視大數據,講求顛覆性革新。公司有不少人才,各有各長,專業小組每天留意全球新技術的發展趨勢。

    •每一天,這個世界都有很多人在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所以好的企業不難找,有時我反而會問,為何命中率不可再高些?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成功並非因為我聰明,而是我花了更多時間去思考問題。」今天,只要你想到如何解決難題,你就是天才!

  • 但是高科技有時也會對現實經濟世界中的人帶來傷害。在你心裡,如何平衡新科技帶來的傷害?
  • •對,新科技機器或儀器可替代工人,速度快、生產力增加。 和黃在鹿特丹港的自動化率是90%,在西班牙是60%,在香港是20﹪。我們要透過教育提升工人的知識,科技加速,是另一革命的開始。

  • 李澤鉅先生常年負責海內外工作,分家完成後長和系的決定,多大程度上是您的判斷,多大程度上是李澤鉅先生的決定?你們是如何下這個判斷的?
  • •Victor在集團跟隨我工作差不多30年,一直參與所有業務的運作,了解比我還要多,也建立了很多對集團有利的事業,例如基建這一項,他是最重要的領導,成績斐然。

    •我們對集團發展大方向的想法是一致的,不會超越「守中有攻、攻中有守」的原則。

    •同時,集團的執行董事忠心耿耿,各展所能,公司的高級行政人員,這麼多年很少人辭職,可說是管理層變動最少的公司之一,有的跟隨我數十年,他們與全球超過26萬名員工盡心盡力工作,為公司現在和未來謀求更好的發展。

  • 有沒有退休計劃?
  • •我原本打算提早退休,但現在所面對的世界政治和經濟局勢動盪,是無法預料,所以我還沒有具體的退休時間。

    •但我已做好退休準備,Victor隨時可以接棒,假如要在數個小時後把公司完全交給Victor,相信他與所有同事可以好好的繼續經營,所以我不擔心。而且每間公司各自均設有董事會,管理架構、會計制度,此外我們也十分重視監察與制衡。

  • 你覺得兒子在哪方面比你強?
  • •坦白來說,我年青時不喜歡應酬,Victor不喜歡的程度比我更甚。他是好的丈夫、好的父親,工作以外跟家人過著正常的家庭生活。Victor做事認真,工作努力,對公司業務情況絕對清楚,心思細密,財政保守,跟公司同事關係非常好。(問︰他在商業方面的判斷?)因為他了解外在環境情況,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問︰哪方面比你強?)最少他受到良好教育,英文程度比我好。(笑)。

  • 關於兩個兒子。
  • •兩個兒子都聰明,但性格不同,我非常愛他們,他們也愛國。大兒子Victor循規蹈矩,工作認真,不偷賴,跟父親一樣不喜歡應酬。

    •小兒子Richard也聰明,很靈活,雖然喜歡玩,但認真做自己的事業,這幾年他的事業有大改變,其所經營的兩三個固定行業均有很好的基礎,讓我安心不少,對他的事業充滿信心。

  • 有人說,商人不談國是,你關心中國政治嗎?
  • •雖然我是商人,我沒有參與政治,但我愛我的國家,我一定是關心政治的,政治跟經濟根本是手和腳的關係,假如兩者背道而馳,是難以處理,希望政治和經濟好,讓人民富國家強。我曾經說過︰講真話,做實事,有貢獻,我的基金會是不停地做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