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章良 |
生命科學研究專家,9歲才開始唸書,35歲成為北京大學副校長。
|
袁隆平 |
中國雜交水稻的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06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王明海 |
企業家,曾以10年時間使內蒙古恩格貝沙漠10萬畝面積的沙漠綠樹覆蓋率達到90%。
|
馬永順 |
退休伐木工人,年輕時因伐樹3萬多棵被稱為「砍樹大王」,後來向大山還債,種樹4萬多棵,成為「種樹大王」。
|
張和民 |
熊貓研究專家,從國外學習回來後,改進人工飼養和繁殖大熊貓的方法。
|
趙玉芬 |
化學系教授,經過28年漫長研究,發現磷酰化氨基酸是生命起源的物質。
|
王秀玲 |
生物系教授,發現及人工繁殖較恐龍更古老的兩棲動物新疆鯢
|
周禮國 |
從事飛行工作多年,認為信心的建立,是靠日常累積的知識而來。
|
王茜 |
9歲的女孩對農業感興趣,改變了一般農民在大白菜根部施肥的習慣,解決容易爛根問題。
|
張藝謀 |
國際知名導演,本為紡織廠輔助工,自行學習攝影,後考上北京電影學院,自言這是其一生最大的命運改變。
|
王玉梅 |
出身於農民家庭,18歲開始養兔,為提高兔子成活率,不斷請教專家、學習、摸索,25歲成為養兔大王。
|
張海迪 |
年幼時因意外導致癱瘓,後來堅持自學,已發表多部文學作品。
|
陳翠婷 |
國家體操隊運動員,退役後在深圳大學學習,最初一個英文字母也不懂,畢業時獲得優秀畢業生榮譽。
|
畢思文 |
出身於煤礦世家,15歲進礦,堅持自學,不斷深造,在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
達瓦次仁 |
出生於西藏,祖輩農奴,他是第一個到清華大學唸書的藏族人,成為藏語學家。
|
陳磊 |
1998年,16歲的他利用假期,通過網絡,協助從事旅遊業的父親為偏遠家鄉作宣傳,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
蔣莎 |
本為紡織廠化驗員,下崗後從事純水推銷,從挫折中不斷學習不同銷售方法,銷售額達到100萬元。
|
王兆蘭 |
曾兩次下崗,偶然機會下到茶店打工,學習茶藝,後來更開設自己的茶莊,希望走向世界,弘揚中國茶文化。
|
董世芝 |
退休幹部,64歲時,外孫女因病癱不能繼續上學,決定代替她到學校聽課,外孫女後來獲中國殘疾兒童少年成才獎。
|
彭世祿 |
核動力專家,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總設計師。
|
周尚元 |
農民,92年開始製造飛機,94年試飛失敗,經過多次拆件、重新組裝,98年終於成功。
|
楊二車姆娜 |
雲南摩梭人,在一次機會下走出女兒國,後入讀上海音樂學院,並遠赴美國,回國後出版文學自傳。
|
金家井 |
位於河北省淶源縣,自古以來都缺水,村民需到其他地方取水,87年一些水利專家來到,協助金家井枯井變清泉。
|
潘九起 |
三輪車車伕,沒上過學,經常吃虧,所以堅持要讓自己的孩子上學。
|
汪智秀 |
高中畢業後考上民辦教師,獨自一人到海拔4000米的藏區山村當小學教師。
|
李勇 |
自幼喪母,中學期間同時照顧中風癱瘓的父親,後來考上師範,為堅持完成學業,他揹起父親走上求學路。
|
張勝利 |
小學三年級時因家貧被迫輟學,後來再次獲得上學機會,畢業後回鄉當小學教師。
|
肖琴、肖燕雲 |
小學時因家貧困,只能負擔一人求學,妹妹抓了長的稻草,可以繼續上學,成績一向優異的姐姐則留在家裡當農民。
|
解海龍 |
記者,關注農村教育,曾跑過不少貧困山區,看到山裡的孩子,想到只要有一個機會給他們一點陽光便前景燦爛。
|
馬景武 |
初中畢業後在河南家鄉從事掃盲工作,一連掃了三代文盲。
|
呂紫劍 |
重慶百歲老人憶述科學對生活帶來的影響。
|
姜昆 |
相聲演員,認為媽媽是自己第一本書,而且從不認識字的時候開始讀。
|
李陽 |
瘋狂英語學習法發明人,認為學習語言不應害怕「丟臉」。
|
田惠平 |
四川外語學院畢業,兒子被診斷患上孤獨症,後創辦中國第一所孤獨症教育研究所。
|
孫維剛 |
中學教師,追求的教學目標是把不聰明的同學變得聰明,讓聰明的同學更加聰明。
|
胡秀英 |
國際冬青植物專家,哈佛大學博士畢業後,從事冬青科植物研究,退休後回港在中文大學繼續其研究工作。
|
臧建和 |
1970年代從內地移居香港,憑著家傳手藝,一隻水餃改變一家人的生活,並成功發展自己的水餃事業。
|
丘成桐 |
國際著名數學家,首位獲得菲爾茲獎(號稱數學界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
莊德芳 |
香港家庭主婦,身體力行,改變個人生活習慣推動環保。
|
蕭芳芳 |
香港著名演員,為養活家人,6歲開始拍戲,不斷地中輟學業,21歲如願出國讀書,40多歲赴美進修,獲心理學碩士學位,從事心理輔導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