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建立自我 追求無我
汕頭大學師生赴南極
科考探險活動啟程

2014年02月14日

在李嘉誠基金的支持下,2014年2月14日至3月6日,汕頭大學南極科考隊將赴南極進行科考探險活動。科考隊從阿根廷烏斯懷亞搭乘考察船穿越德雷德海峽,進入南極圈,登陸並考察南極半島和附近島嶼。科考隊還將訪問中國南極長城站,並在極地開展科學環保、極地生態、商業旅遊、人文歷史等方面的科考探險活動。

屆時,汕頭大學將成為中國內地第一所組織師生前往南極科考探險的高校。

汕大南極科考隊共有34位成員,除了通過層層訓練和甄選勝出的18名學生和4名老師外,還有5位項目管理團隊成員,由李丹副校長擔任領隊,並聘請國際野外醫學協會(WMAI)首位華人講師孫靈野先生作為隨隊野外醫療顧問,另有6名成員由合作方香港野外動向公司教練組成。

從汕頭大學出發,經過香港、迪拜、布宜諾賽勒斯,到達阿根廷烏斯懷亞港口,汕大南極科考隊將在這裡搭乘考察船,展開極地科考探險之旅。

考察船上的行程已經編訂完成,在天氣允許的情況下,隊員早、中、晚分別有3個小時左右的活動時間。期間,隊員們將搭乘橡皮艇巡航,在海面平靜的海灣上觀察海冰﹑冰山、冰川狀況;當海島或海灣有可以給橡皮艇靠岸的淺灘,科考隊還可以登陸並觀察陸上的企鵝群落及其他動物﹑探索岸上的地理環境;此外,科考隊員還準備進行徒步、露營等雪地活動。所有登陸活動都不會有固定路線,但考察船負責活動的人員會先在乘客登陸之前,將路線標示,提示參加者應該向哪一個方向走﹑哪些地方不可以通過,以方便參加者按自己的興趣和步伐去探索。在考察船上,隊員們將有機會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及遊客進行交流,其中包括極地考察領隊、科學家、攝影師、觀鳥專家等。專家學者除了在考察船上開設與極地科考相關的講座之外,還會參與大部分極地登陸活動,隨時解答隊員們的提問。

屆時,科考隊員還將訪問中國南極長城站,在科考站工作人員的陪同下瞭解長城站的概況以及站內的科考設備,並就中國南極科考歷程等問題與科考站的科學家們進行交流,更好地瞭解目前中國南極科考的情況。

在21天的南極行程裡,按照18名學生的特長和興趣,在4名專業教授的指導下,科考隊分成環保科學、人文探險、商業旅遊、藝術攝影等4個小組開展科考活動。

環保科學組的隊員已經研讀了南極條約,他們將在旅程當中考察踏足南極的組織、機構如何遵守條約,以及為保護南極所採取的措施。此外,他們還將通過觀察地衣考察南極的生態環境。

人文探險組的科考計劃著重於人類南極科考探險歷程的探究。通過與考察船上的科學家、遊客進行訪談,收集探險家的故事,瞭解更多科考歷史,同時記錄整個汕大團隊南極行的歷程。

商業旅遊組的隊員將主要考察南極旅遊產業的現狀、旅遊公司如何開展南極旅遊業務以及旅遊公司採取了哪些措施以保證符合南極條約的規定等,探究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如何能保護好原來的生態環境,並把這些珍貴的經驗帶回來分享。

在藝術學院老師的帶領下,藝術攝影小組計劃完成一部以科考工作者為主題的紀錄片。希望通過探訪極地工作者與南極之間的故事、考察船的故事等人文的角度揭開南極鮮為人知的一面。

隊員們就各個領域的考察做足了準備。隊員張伊迪對自己即將會訪談途中遇到的科學家、旅客、長城站的科考人員感到很興奮。

另外,她更期待整個團隊的再次出發。

由全校報名海選到現在,科考隊員們已經相處了大半年時間,“我們真的快像戰友一樣能做到默契合作,互相關心。”張伊迪回憶起自己在七目嶂訓練時扭傷腳,隊員們主動幫她分擔物資,現在還覺得很感動。為完成南極科考探險項目,隊員們已經過南澳訓練營、新疆沙漠訓練營、七目嶂訓練營、香港極地工作坊、長白山雪地訓練營等多次熱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2014南極科考探險項目之前,汕大師生已征服了香格里拉高原,登攀了希夏邦馬峰的冰川,穿越了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見識了可哥西裡的藏羚羊,他們以行者的姿態,用行走的力量,挑戰自身的極限,證明著自己。

高級戶外拓展項目利用“高原、雪山、極地”等獨特的自然環境,為學生提供獨特的學習經歷,在此期間考驗學生的體能、精神、意志,挖掘學生的潛質。讓學子更深刻懂得:學習不限在校園,山上是學府,極地亦是學府。2014南極科考探險項目是汕頭大學貫徹和推行 “全人教育”理念又一大膽嘗試。

項目計劃通過“不一樣的極地經歷”,使之成為2009年以來汕頭大學高級戶外拓展項目的里程牌,使“戶外教育”成為汕頭大學學生教育培養的一種新模式,也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改革與創新提供一個新的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