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访问

李嘉诚再造传奇 (亚洲周刊)

1999年06月21日

曾在房地产界叱一时的李嘉诚,认为香港的经济必须超越房地产的限制,追寻更高的附加值,扭转金融风暴之後的局面。他总结如何率领全球八万名员工奋斗的动力,厘订接班安排,强调知识可以改变个人及国家的命运。
香港富豪李嘉诚曾经在房地产天地创下奇迹,但他其实早已看破房地产泡沫的脆弱。李嘉诚最近在接受亚洲周刊独家专访时就指出,海外投资者在香港房地产业中不会超过百分之五,香港要创造外汇,还须多元化发展,开拓高新科技等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在世纪之交冲出房地产的迷思。
im
李嘉诚相信,金融风暴给香港一个非常清晰的讯息,就是过去的高地价政策所能做的已经到了尽头,大家必须及时反思。他感到小部分房地产商只冀望既得利益能无限期延续,这是很狭隘的态度,变相在为香港的前途设置障碍。政府支持发展数码港及高科技项目,表示政府知道多元发展的必要性,等於为香港未来创造机遇。李说:「在转型过程中,痛苦无可避免,但必须支持港府应变的策略,发展自己有能力、有基础的事业。」

回归以後的香港正处於风云变幻之中,在金融风暴的吹袭下,曾经为香港创下经济神话的股市、楼市受到冲击,作为经济支柱的旅游业、传统的服务业也遭遇挑战,香港面临着再定位和重新启动。港府正大力倡导数码港、国际中医药中心、国际邮轮码头,计划香港未来的发展。李嘉诚表示政府的方针毋庸置疑,相信符合香港的长期利益。

亚洲金融风暴刮起前,香港房地产热火朝天,楼价急升,经济似乎一片繁荣。但这种现象其实就好像广东俗语「塘水滚塘鱼」,也就是「几兄弟关起门来打麻将」,输赢都是自己家人的金钱。

李嘉诚身体力行,早已迈出了多元化、国际化的步伐,投资遍布全球二十四个国家和地区,雇员共八万人,业务包括酒店、货柜码头、零售及制造、通讯、基建和能源等多个领域。李指出,金融风暴过後,香港经济要再启动,必须超越房地产的限制,创建新型的更高附加值产业。他期望有朝一日,香港能够从科技、服务和旅游等领域多元化地赚取外汇。

李嘉诚以其集团发展的经验指出,他们所做的事业最重要是能够赚到外汇和增加就业机会。李说,数码港的项目已谈了很久,其实在香港,一直以来真正喜欢研究高科技的人并不多。「我们要明白,香港不是单靠地产可以生存,地产对内部的经济影响很大,但不要忘记,海外的投资在香港地产业不会超过百分之五。那麽要创造外汇,吸引外资,靠甚麽」?他指出,一般工业在香港根本难以立足,贸易额下降,货柜港受内地竞争的影响,旅游业也受到冲击,必须创造新的支柱产业,以吸引外资,带来新生机。

李嘉诚难以忘情奋斗了数十年的天地,但更明白「长江後浪推前浪」的自然规律。李表示已辞去长江集团董事总经理之职,但仍是董事会主席,会逐渐减轻在长江的日常工作,完全由长子李泽巨主掌,但重要决策还会与之磋商。在继续主政和黄集团业务的同时,李嘉诚正酝酿新的计划,开创新的天空。

曾经在全球华人社会中创造企业传奇的李嘉诚,於七十一岁之龄,正揭开生命中新一页的传奇。他要打破华人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全力建立企业王国的制度化,追求永续经营的理念与实践,并总结多年管理的经验,使李嘉诚的管理哲学成 永不熄灭的理想火炬。
重视组织上制衡
「不要以为只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李嘉诚引用清末张之洞的名言,畅谈自己的管理心得:「中学也有为用之处。」他表示必须赏罚分明,但也要知人善任,然而更重要的是组织上的「制衡」。他举出国际财团霸菱的例子:数年前该集团在新加坡的运作出现纰漏,让一名操作员利森亏掉大钱,自己终陷囹圄,这除了是当事人犯错,也因为组织上缺乏制衡。

但组织必须配合人性化的管理。李嘉诚强调在自己企业内,人员的流失及跳槽率很低,主要是他重视员工向心力,让他们有归属感,「就算是退休的同事,大家都有难舍难分的感觉」。

李嘉诚有没有辞退过下属?答案是「有」。在香港中环新建的长江中心大厦的偌大办公室,李嘉诚彷佛一下子掉进企业兴革的烟云中;他说曾经有一位职位不低的主管,被发现多次以权谋私,做出一些无论於商业原则或法律都不能容许的事情,也只好请他离开,因为这牵涉原则问题。

不过,李嘉诚对经管最重视之处却是知识。他深明知识与命运的密切关系,全力实践,不断充实自己。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乡梓受人尊敬的老师,但由於时代动荡及父亲早逝,他没有受过多少正式的学校教育,十几岁就自力更生,投身商界,白手兴家,也白手打拼出一个巨大的王国。但每天睡觉前,他都喜欢看书,往往是在书中入梦,梦中也都是书。

即将在月内获得英国剑桥大学颁授名誉博士学位的李嘉诚,也是由於知识的追求而与剑桥结缘。李嘉诚说,自从多年前,旗下和黄集团经营的菲力斯杜港租用剑桥属下一个学院的土地起,李和剑桥大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曾主动支持剑桥攻克治疗癌症的项目。

李嘉诚非常重视知识开发的重要,就好像给人黄金,不如教会炼金术。对李嘉诚来说,知识就是炼金术。今年四月,李为支持北京「科教兴国」的长远策略,与国家教育部合作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使当前中国大陆学术界待遇低落的问题稍可舒缓。首期资助七千万港元,计划资助达至一千名特聘教授岗位,每位受聘教授每年可获十万元的特聘津贴;每年再推选成就突出的优秀学者为「长江学者成就奖」得主,每位最高可获一百万元。

建立公益事业新王国

这些年来,李嘉诚正以其生命智慧,缔造着又一个新王国,展开生命的新里程。目前已投下二十八亿港元(折合约三亿六千万美元)从事公益事业的李嘉诚,对於企业回馈社会的问题越来越重视。西方大企业家如卡内基、洛克勒等人都投下大量资金,企业化经营慈善事业,使各种慈善基金能够成为一股自给自足的力量,发挥最佳的边际效用。李嘉诚显然了解这种趋势,也全心全意地投身其间。

多年来,李热心支持中国大陆和香港等地的教育与医疗事业。他希望上天或者有高人给予指引,「告诉我怎样做有助民族和人类兴旺的事,让我能够做得比过去更有意义,花多少钱、多少精力我都愿意,在所不惜」。富可敌国的李说:「个人对生活一无所求,吃住都十分简单,上天给我的恩赐,我并没多要财产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点对人类、民族、国家长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乐此不疲的。」

北京、香港、加拿大等多家大学感谢李的贡献,颁授荣誉博士学位给他。另有多家西方着名大学争相颁授荣誉学位给这位世纪「超人」,但都被他婉拒了。面对荣誉,李有个原则,就是「这些大学必须对我有认识。我曾经对那个地区、社会、教育事业有过贡献,才能受之无愧」。

原则涉及做人之道,这位商海奇人对原则问题决不含糊。李讲了一个有关坚守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故事。不久前,他在加勒比海巴哈马国投资,拥有货柜码头、飞机场、酒店、高尔夫球场及大片土地,成为当地最大的海外投资商。巴哈马政府拿出很多商人求之不得、一定赚大钱的赌场牌照,作为酬谢李嘉诚的礼物。面对送来的钱财,李婉转地拒绝了。他说:「我对自己有个约束,并非所有赚钱的生意都做。」

巴哈马总理找到李嘉诚说:「一大堆商人追着要这个牌照,我们都没给,你这麽大的投资,我一定要给你,你有三家酒店,随便放那家都可以。」盛情难却之下,李作了「妥协」,决定不接受赌场牌照,但在酒店外面另盖独立的房子给第三者经营,并由经营者直接与政府洽谈条件,和黄只赚取租金。「酒店客人要去那儿我不管,但我的酒店决不设赌场」。李说,或许,用现代的生意眼光来考量,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这是我的原则,原则必须坚持」。

「支持教育及医疗发展是我终生不渝的事业……在人生旅程中,能播下一些良好的种子,为人类作出贡献,生活就更有意义」。这是李嘉诚一心在圆的另一个梦,是他启动生命新旅程的目标,或许也成为他发展新事业的原则。昔日父亲病逝和自己失学的那份伤感一直绕着李嘉诚,成为挥之不去的心头之憾。从此以後,读书和看病、健康与知识在他心头变得沉甸甸的。八零年李嘉诚基金会成立,捐款主要用於教育及医疗事业。

汕头大学是李嘉诚资助的最大公益项目,八一年中国政府批准兴建汕头大学至今,李为此付出了庞大的资金和心血,累计捐赠超过十二亿港元;而每年汕大需要的一亿二千万元人民币(约一千四百五十万美元)经费当中,七成由李嘉诚支付,三成由广东省政府拨款。不过,李嘉诚所倾注的心血是无法以金钱来计算的。

李嘉诚透露,八十年代以来,需要通宵达旦工作的日子恐怕都是和公益项目有关。他注重参与,不仅出钱,而且出力,汕大每年的校董会他一定不会缺席。曾经有一次,他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开会期间险些晕倒。当时,他突然感到天花和墙壁动了起来,赶紧通知身旁的病理学教授。这位教授初步判断李血压太低,找来了医生诊治,注射了葡萄糖。接着李告诉旁人不用掺扶,自己站了起来。

坚持以「事在人为」作人生格言的李嘉诚不信邪,他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五五年,李首次开始扩展业务,成立一家中型工厂,接了几个月的订单,买了新机器。他去租面积二万呎左右的厂房,那家工厂正处於倒闭边缘。

坚信事在人为不信邪
原厂的一位职工拉住李悄悄地说:「李先生,我非常少见一个年轻人这麽努力、有礼貌。在这士美菲路营商,从来没有一个是赚了钱离开的,每一家都是失败而回。我的老板来时也是信心满怀,现在差不多要倒闭了。隔壁两家也是好景不长,不久一定倒闭。你年纪轻轻,损失些订金算了。」李表示很感激他,但对他说:「这是没可能的,订单我接了,机器也订了,如果现在不安装设备生产,我将失信於人,我绝不愿意这样做。

挑战香港的竞争力

李嘉诚呼吁香港年轻人重知识及敬业,才可争胜。
对於香港新一代,李嘉诚是爱之深责之切。他讲述了两个小故事,反映香港面临外间巨大的挑战:长江集团一位行政人员的北京秘书月薪人民币五千元,熟悉中英日文。有一次,这位行政人员在北京政府机关商谈完毕,须立即整理谈话内容,写成报告,不巧路上遇到塞车,於是他打电话告诉秘书要写的内容。当他回到办公室,一封无可挑剔的信函已经完成,不用易一字。他感慨地说,和香港的文职人员相比,不说待遇,要找一个中文好的都很困难。

李嘉诚认为,在知识经济的年代,香港的教育制度应加强鼓励及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李觉得,六、七十年代的学生走进社会,中英文水准较高;今天不少学生的中英文水准都有所不及。学生除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方法,培养创新的思维、毅力、干劲、敬业乐业、求上进精神。

有一天,李嘉诚和朋友在日本到私人俱乐部打高尔夫球。他们比前面的队伍打得快,在等候时,看到旁边负责四个球袋的女服务员自发利用空隙时间清理发球平台附近的杂草,非常勤敏;反之,他多次在香港看到负责挖杂草的暑期工学生表现懒散,漫不经心。学生受薪专门除草,但效率反而低,李感慨地说:「虽然这不关我的事,但我感到很心痛。」他希望年轻人必须敬业,加强苦干精神。

香港面对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教育年轻一代不断努力探索,提升求知欲。李嘉诚说:「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如果你有资金,但缺乏知识,没有最新的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越高。但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都能有回报而达到成功的可能。」现在与数十年前相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李嘉诚期望,香港除了要保持五十年代那种创业苦干的精神,还要有求知欲,「知识不仅指课本内容,还包括社会经验、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才有竞争力」。李指出,知识是新时代的资本,五、六十年代靠勤劳可以成事;今天的香港要抢知识,以知识取胜。(纪硕鸣)

名牌企业家不爱名牌

低调的李嘉诚喜欢读书。他生活简朴,戴的是二百多港元的手表,穿的是四百多港元的鞋。他对儿子严而不酷,由长子接掌长江集团;幼子则独立发展科技产业。
长期以来,李嘉诚始终保持低调,传奇式的故事不少,但往往真假参半。最近,李嘉诚接受了亚洲周刊的独家专访,把他的一些看法、个人生活和生命经验娓娓道来,也澄清种种传言。以下是访谈摘要:

听说你喜欢睡前看书,重视自学。你昨天晚上看的是甚麽书?

我昨天晚上看的书是有关IT(资讯科技)的前景,这个行业发展会很快,我相信未来二、三年内,电影、电视都可以在小小的手提电话中显示出来。我比较喜欢科技、经济、历史和哲学类的书籍,最近对网络资讯比较有兴趣。

你不看小说?

对,我不看小说,娱乐新闻也不看。这是因为从小要争分夺秒「抢」学问。我年轻时没有钱和时间读书,几个月才理一次发,要「抢」学问,只能买旧书,买老师教学生用过的书,教科书里有教师划出的重点、校对的答案,甚麽都有。总而言之,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不看,因为没有时间。其实我很喜欢历史,小时读书历史都拿高分。

你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工作会不会很累?

我每天不到清早六点就起,运动一个半小时,打高尔夫球,晚上睡觉前都坚持看书。白天精神还是很好,精神来自兴趣,你对工作有兴趣就不会累。最累的时候是开会,一个发言者讲了第一分钟,你已经知道要讲的内容,可是那人讲了十分钟,你就会感到非常疲倦,因为无聊和无奈,有时要带花旗参去提神。

你睡不睡午觉?

不睡,有时太累了,也喝点咖啡。

你喜欢看科技书籍,你认为发展科技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哪里?

要令人认识科技发展及其应用会带来甚麽商业机会。我想,如果能令一些科技变得更实用、更适合中国,本身对香港就是一个庞大的商机。过去数年,我们公司组织及鼓励各阶层同事重视自发性学习新的科技,去考虑那些增强业务效率、拓展竞争优势和提升营运效益的科技项目,连我自己都天天阅读有关科技的书籍。

你有没有试过用电脑上网?

两年前有一次上网花了两个多小时,以後就比较少用。我用电脑主要是看公司的资料。

去年你曾表示,由於香港环境变化,你搁置百亿元的投资计划。香港营商环境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我举出一件事,大家就知道我对香港作为集团基地的承诺。八九年香港面临很大的政治冲击,很多行家、海外合作夥伴,甚至公司董事不断游说我把公司迁册海外,我一直不肯。直至一天我因为游说的人讲得太多,於是在会议上我说,谁要迁册就看能否把我这个主席迁走。当然以後就没有人再提出了。我热爱香港,认为和谐的环境最重要,否则经济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当时我说过搁置单项投资百亿的计划,但我接着说香港是我们集团的基地,其他投资仍会继续,可惜传媒没有把我後面的说话全部刊登。

你对港英政府及董建华政府的施政有何看法?

港英政府很多政策是为淡化回归交接可能引起的不稳定因素而设计的(联系汇率、以高地价政策增加储备等),这对稳定人心是起作用的。现在的特区政府加倍困难,一方面是泡沫经济,一方面是亚洲金融风暴,内外影响,特区政府压力很大,董建华的行政长官不易当。政府要制定长期的目标,也要有短期效益,二者可能基本是互相矛盾的,这增加了政府施政的难度。但董建华政府已尽力了。

为香港创造繁荣的老一辈企业家,不少都面临下一代接班的考虑。你是否已在考虑接班问题?

我已辞去长江董事总经理一职,但仍是董事会的主席,日常的工作由长子李泽巨和一批年轻的行政董事共同负责。但重要的决策,他们还会和我磋商。儿子和我所有公司的重要高级行政人员都相处得很好和投入,接班一定没有问题。

在高竞争、高知识、高速发展的香港社会,商界下一代要走的路是否比你们前一辈更艰难?

商界一定是跟随时代发展,今天要谨记知识与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新一代面对的问题,有易有难。但相对於数十年前,学问、知识与事业之间的成败关键,对下一代来说更为重要。

西方人说给下一代炼金术而不是黄金,你留给孩子的是甚麽?

中国人说是给「渔」而不是「鱼」。我两个儿子都很上进,热爱香港。泽巨跟着我,现在是上市公司的负责人,和公司的员工相处得很愉快。他已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关心社会的将来,热心环保,常常说如果我们再不注意环保,香港会变成怎麽样。他的生活很简单,消费比我还简单,这条路他是走定了。

幼子独立创业,你放心吗?

泽楷和世界很多在新科技领域极有成就的公司和人物来往密切,过去几年,放了大量时间和不少投资及心血在发展高新科技事业上,以他的工作表现和经验,可以在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找到发展空间。即使面对像数码港这样的压力,面对未来的挑战,他还是要立根於香港,这是成熟和热爱香港的表现。我对泽巨跟着我的步子,以及泽楷发展高新科技的投入和将来的工作,都有充分理由放心。

最近李泽楷提出的数码港计划似受阻,你会不会向港府施压?

不,绝对不会,我从没有运用影响力,向港府官员说过有助数码港的话。

你是不是一个很严格的父亲?你会不会打孩子?

我会打,不过是假打。我是一个严格的父亲,以前,星期天我一般都和孩子一起,在小游艇上不是教他们怎样赚钱,而是教他们怎样做人,星期天都不安排其他活动。

你有没有宗教信仰?

我自己没有特别的宗教信仰,但涉猎很多宗教书籍,基督教、佛教、儒家、道家的书都看。有时一些警句非常精辟,令人开心。

一个成功企业家的乐趣和追求究竟应该是甚麽?

不断积极迎接新挑战。企业的成功,使我得到更大的资源,可以做出对社会、对民族有建设性的永久贡献。我今天的生活水平和几十年前相比只会差了,年轻时也有想过买点好的东西,但不久就想通了,只是强调方便,我的穿着可能比你们都便宜。

你的皮鞋多少钱?

我的才二百多块。

哦,那我的皮鞋贵些,四百多港币,不过是胶的;戴的手表也只有二百多元。我只求心灵满足,很开心。我相信,一个人的地位高低要看行为而定,你自己想通了,脑海中自会别有天地,能超越权势和卑微。我认为,生命不能用日历来计算,有人虽生犹死,对社会没有贡献;有人虽死则荣。如果能尽心做些对世上有益的事,当离开人世时只是感到疲倦了,太阳下山了应该休息了,这是一种享受而绝无恐惧,总结是希望不虚此生。

在企业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方面,西方商界似乎做得更出色?

中国过去有不少富可敌国的商家,但古老的传统思想是基业传万代,考虑让儿女代代相传。我认为让实业千秋万代继续下去是应该的,但一个人基本生活保障并不需要太多。你有多馀的钱财,尤其是你个人精力可顾及时,多些参与社会公益。所以,商业我会慢慢放,公益事业我想更多直接参与,希望藉此能引起其他参与者的使命感和更多人的共鸣。

你有很多事业,但似乎对新闻媒体投入不多?

我对媒体非常有兴趣,也有投资,是新城电台的股东。但媒体和其他行业有时会有冲突,从内心讲,有时会得罪人。以我的作风,更不喜欢为赚钱去制造新闻,伤害别人。

据说你和员工相处得都不错,你有没有直接辞退过员工?

高层的没有,中级的职员有辞退过。那是一个受过很好教育的中层管理人员,多次以权谋私,他的行为和他的待遇绝不相符,我决定辞退了他。

对一个职工,如果他平时工作马马虎虎,我会十分生气,一定会批评他,但有时做错事,你应该给他机会去改正。有一次,一位职工不小心把我办公室一匹非常珍贵的唐三彩马打碎了,我只是淡淡地说,以後小心些。马已碎了,他也在自责,你为甚麽还要去说他呢?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做人的道理。我相信,我的高层行政人员中,离开的数目应该是同类公司中最少的,到了退休时还难舍难分。

你能不能向全球华人总结自己的生命经验?

华人在世界各地的发展要融和当地社会,发展得好,就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对推动当地社会有益的事要不遗馀力地去做。我一心要建立的不仅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的企业,而是也让外国人看得起的企业。(邱立本、纪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