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訪問

李嘉誠再造傳奇 (亞洲週刊)

1999年06月21日

曾在房地產界叱一時的李嘉誠﹐認為香港的經濟必須超越房地產的限制﹐追尋更高的附加值﹐扭轉金融風暴之後的局面。他總結如何率領全球八萬名員工奮鬥的動力﹐釐訂接班安排﹐強調知識可以改變個人及國家的命運。
香港富豪李嘉誠曾經在房地產天地創下奇蹟﹐但他其實早已看破房地產泡沫的脆弱。李嘉誠最近在接受亞洲週刊獨家專訪時就指出﹐海外投資者在香港房地產業中不會超過百分之五﹐香港要創造外匯﹐還須多元化發展﹐開拓高新科技等附加值更高的產業﹐在世紀之交衝出房地產的迷思。

李嘉誠相信﹐金融風暴給香港一個非常清晰的訊息﹐就是過去的高地價政策所能做的已經到了盡頭﹐大家必須及時反思。他感到小部分房地產商只冀望既得利益能無限期延續﹐這是很狹隘的態度﹐變相在為香港的前途設置障礙。政府支持發展數碼港及高科技項目﹐表示政府知道多元發展的必要性﹐等於為香港未來創造機遇。李說﹕「在轉型過程中﹐痛苦無可避免﹐但必須支持港府應變的策略﹐發展自己有能力﹑有基礎的事業。」

回歸以後的香港正處於風雲變幻之中﹐在金融風暴的吹襲下﹐曾經為香港創下經濟神話的股市﹑樓市受到衝擊﹐作為經濟支柱的旅遊業﹑傳統的服務業也遭遇挑戰﹐香港面臨著再定位和重新啟動。港府正大力倡導數碼港﹑國際中醫藥中心﹑國際郵輪碼頭﹐計劃香港未來的發展。李嘉誠表示政府的方針毋庸置疑﹐相信符合香港的長期利益。

亞洲金融風暴颳起前﹐香港房地產熱火朝天﹐樓價急升﹐經濟似乎一片繁榮。但這種現象其實就好像廣東俗語「塘水滾塘魚」﹐也就是「幾兄弟關起門來打麻將」﹐輸贏都是自己家人的金錢。

李嘉誠身體力行﹐早已邁出了多元化﹑國際化的步伐﹐投資遍布全球二十四個國家和地區﹐僱員共八萬人﹐業務包括酒店﹑貨櫃碼頭﹑零售及製造﹑通訊﹑基建和能源等多個領域。李指出﹐金融風暴過後﹐香港經濟要再啟動﹐必須超越房地產的限制﹐創建新型的更高附加值產業。他期望有朝一日﹐香港能夠從科技﹑服務和旅遊等領域多元化地賺取外匯。

李嘉誠以其集團發展的經驗指出﹐他們所做的事業最重要是能夠賺到外匯和增加就業機會。李說﹐數碼港的項目已談了很久﹐其實在香港﹐一直以來真正喜歡研究高科技的人並不多。「我們要明白﹐香港不是單靠地產可以生存﹐地產對內部的經濟影響很大﹐但不要忘記﹐海外的投資在香港地產業不會超過百分之五。那麼要創造外匯﹐吸引外資﹐靠甚麼」?他指出﹐一般工業在香港根本難以立足﹐貿易額下降﹐貨櫃港受內地競爭的影響﹐旅遊業也受到衝擊﹐必須創造新的支柱產業﹐以吸引外資﹐帶來新生機。

李嘉誠難以忘情奮鬥了數十年的天地﹐但更明白「長江後浪推前浪」的自然規律。李表示已辭去長江集團董事總經理之職﹐但仍是董事會主席﹐會逐漸減輕在長江的日常工作﹐完全由長子李澤鉅主掌﹐但重要決策還會與之磋商。在繼續主政和黃集團業務的同時﹐李嘉誠正醞釀新的計劃﹐開創新的天空。

曾經在全球華人社會中創造企業傳奇的李嘉誠﹐於七十一歲之齡﹐正揭開生命中新一頁的傳奇。他要打破華人家族企業「富不過三代」的宿命﹐全力建立企業王國的制度化﹐追求永續經營的理念與實踐﹐並總結多年管理的經驗﹐使李嘉誠的管理哲學成 永不熄滅的理想火炬。
重視組織上制衡
「不要以為只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李嘉誠引用清末張之洞的名言﹐暢談自己的管理心得﹕「中學也有為用之處。」他表示必須賞罰分明﹐但也要知人善任﹐然而更重要的是組織上的「制衡」。他舉出國際財團霸菱的例子﹕數年前該集團在新加坡的運作出現紕漏﹐讓一名操作員利森虧掉大錢﹐自己終陷囹圄﹐這除了是當事人犯錯﹐也因為組織上缺乏制衡。

但組織必須配合人性化的管理。李嘉誠強調在自己企業內﹐人員的流失及跳槽率很低﹐主要是他重視員工向心力﹐讓他們有歸屬感﹐「就算是退休的同事﹐大家都有難捨難分的感覺」。

李嘉誠有沒有辭退過下屬?答案是「有」。在香港中環新建的長江中心大廈的偌大辦公室﹐李嘉誠彷彿一下子掉進企業興革的煙雲中﹔他說曾經有一位職位不低的主管﹐被發現多次以權謀私﹐做出一些無論於商業原則或法律都不能容許的事情﹐也只好請他離開﹐因為這牽涉原則問題。

不過﹐李嘉誠對經管最重視之處卻是知識。他深明知識與命運的密切關係﹐全力實踐﹐不斷充實自己。他出身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鄉梓受人尊敬的老師﹐但由於時代動盪及父親早逝﹐他沒有受過多少正式的學校教育﹐十幾歲就自力更生﹐投身商界﹐白手興家﹐也白手打拼出一個巨大的王國。但每天睡覺前﹐他都喜歡看書﹐往往是在書中入夢﹐夢中也都是書。

即將在月內獲得英國劍橋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的李嘉誠﹐也是由於知識的追求而與劍橋結緣。李嘉誠說﹐自從多年前﹐旗下和黃集團經營的菲力斯杜港租用劍橋屬下一個學院的土地起﹐李和劍橋大學就結下了不解之緣﹐並曾主動支持劍橋攻克治療癌症的項目。

李嘉誠非常重視知識開發的重要﹐就好像給人黃金﹐不如教會煉金術。對李嘉誠來說﹐知識就是煉金術。今年四月﹐李為支持北京「科教興國」的長遠策略﹐與國家教育部合作設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和「長江學者成就獎」﹐使當前中國大陸學術界待遇低落的問題稍可舒緩。首期資助七千萬港元﹐計劃資助達至一千名特聘教授崗位﹐每位受聘教授每年可獲十萬元的特聘津貼﹔每年再推選成就突出的優秀學者為「長江學者成就獎」得主﹐每位最高可獲一百萬元。

建立公益事業新王國

這些年來﹐李嘉誠正以其生命智慧﹐締造著又一個新王國﹐展開生命的新里程。目前已投下二十八億港元﹙折合約三億六千萬美元﹚從事公益事業的李嘉誠﹐對於企業回饋社會的問題越來越重視。西方大企業家如卡內基﹑洛克勒等人都投下大量資金﹐企業化經營慈善事業﹐使各種慈善基金能夠成為一股自給自足的力量﹐發揮最佳的邊際效用。李嘉誠顯然了解這種趨勢﹐也全心全意地投身其間。

多年來﹐李熱心支持中國大陸和香港等地的教育與醫療事業。他希望上天或者有高人給予指引﹐「告訴我怎樣做有助民族和人類興旺的事﹐讓我能夠做得比過去更有意義﹐花多少錢﹑多少精力我都願意﹐在所不惜」。富可敵國的李說﹕「個人對生活一無所求﹐吃住都十分簡單﹐上天給我的恩賜﹐我並沒多要財產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點對人類﹑民族﹑國家長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樂此不疲的。」

北京﹑香港﹑加拿大等多家大學感謝李的貢獻﹐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給他。另有多家西方著名大學爭相頒授榮譽學位給這位世紀「超人」﹐但都被他婉拒了。面對榮譽﹐李有個原則﹐就是「這些大學必須對我有認識。我曾經對那個地區﹑社會﹑教育事業有過貢獻﹐才能受之無愧」。

原則涉及做人之道﹐這位商海奇人對原則問題決不含糊。李講了一個有關堅守原則﹑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故事。不久前﹐他在加勒比海巴哈馬國投資﹐擁有貨櫃碼頭﹑飛機場﹑酒店﹑高爾夫球場及大片土地﹐成為當地最大的海外投資商。巴哈馬政府拿出很多商人求之不得﹑一定賺大錢的賭場牌照﹐作為酬謝李嘉誠的禮物。面對送來的錢財﹐李婉轉地拒絕了。他說﹕「我對自己有個約束﹐並非所有賺錢的生意都做。」

巴哈馬總理找到李嘉誠說﹕「一大堆商人追著要這個牌照﹐我們都沒給﹐你這麼大的投資﹐我一定要給你﹐你有三家酒店﹐隨便放那家都可以。」盛情難卻之下﹐李作了「妥協」﹐決定不接受賭場牌照﹐但在酒店外面另蓋獨立的房子給第三者經營﹐並由經營者直接與政府洽談條件﹐和黃只賺取租金。「酒店客人要去那兒我不管﹐但我的酒店決不設賭場」。李說﹐或許﹐用現代的生意眼光來考量﹐會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這是我的原則﹐原則必須堅持」。

「支持教育及醫療發展是我終生不渝的事業……在人生旅程中﹐能播下一些良好的種子﹐為人類作出貢獻﹐生活就更有意義」。這是李嘉誠一心在圓的另一個夢﹐是他啟動生命新旅程的目標﹐或許也成為他發展新事業的原則。昔日父親病逝和自己失學的那份傷感一直繞著李嘉誠﹐成為揮之不去的心頭之憾。從此以後﹐讀書和看病﹑健康與知識在他心頭變得沉甸甸的。八零年李嘉誠基金會成立﹐捐款主要用於教育及醫療事業。

汕頭大學是李嘉誠資助的最大公益項目﹐八一年中國政府批准興建汕頭大學至今﹐李為此付出了龐大的資金和心血﹐累計捐贈超過十二億港元﹔而每年汕大需要的一億二千萬元人民幣﹙約一千四百五十萬美元﹚經費當中﹐七成由李嘉誠支付﹐三成由廣東省政府撥款。不過﹐李嘉誠所傾注的心血是無法以金錢來計算的。

李嘉誠透露﹐八十年代以來﹐需要通宵達旦工作的日子恐怕都是和公益項目有關。他注重參與﹐不僅出錢﹐而且出力﹐汕大每年的校董會他一定不會缺席。曾經有一次﹐他在汕頭大學醫學院開會期間險些暈倒。當時﹐他突然感到天花和牆壁動了起來﹐趕緊通知身旁的病理學教授。這位教授初步判斷李血壓太低﹐找來了醫生診治﹐注射了葡萄糖。接著李告訴旁人不用摻扶﹐自己站了起來。

堅持以「事在人為」作人生格言的李嘉誠不信邪﹐他講述了另外一個故事﹕五五年﹐李首次開始擴展業務﹐成立一家中型工廠﹐接了幾個月的訂單﹐買了新機器。他去租面積二萬呎左右的廠房﹐那家工廠正處於倒閉邊緣。

堅信事在人為不信邪
原廠的一位職工拉住李悄悄地說﹕「李先生﹐我非常少見一個年輕人這麼努力﹑有禮貌。在這士美菲路營商﹐從來沒有一個是賺了錢離開的﹐每一家都是失敗而回。我的老板來時也是信心滿懷﹐現在差不多要倒閉了。隔壁兩家也是好景不長﹐不久一定倒閉。你年紀輕輕﹐損失些訂金算了。」李表示很感激他﹐但對他說﹕「這是沒可能的﹐訂單我接了﹐機器也訂了﹐如果現在不安裝設備生產﹐我將失信於人﹐我絕不願意這樣做。

挑戰香港的競爭力

李嘉誠呼籲香港年輕人重知識及敬業﹐才可爭勝。
對於香港新一代﹐李嘉誠是愛之深責之切。他講述了兩個小故事﹐反映香港面臨外間巨大的挑戰﹕長江集團一位行政人員的北京秘書月薪人民幣五千元﹐熟悉中英日文。有一次﹐這位行政人員在北京政府機關商談完畢﹐須立即整理談話內容﹐寫成報告﹐不巧路上遇到塞車﹐於是他打電話告訴秘書要寫的內容。當他回到辦公室﹐一封無可挑剔的信函已經完成﹐不用易一字。他感慨地說﹐和香港的文職人員相比﹐不說待遇﹐要找一個中文好的都很困難。

李嘉誠認為﹐在知識經濟的年代﹐香港的教育制度應加強鼓勵及培養學生的學習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李覺得﹐六﹑七十年代的學生走進社會﹐中英文水準較高﹔今天不少學生的中英文水準都有所不及。學生除學習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方法﹐培養創新的思維﹑毅力﹑幹勁﹑敬業樂業﹑求上進精神。

有一天﹐李嘉誠和朋友在日本到私人俱樂部打高爾夫球。他們比前面的隊伍打得快﹐在等候時﹐看到旁邊負責四個球袋的女服務員自發利用空隙時間清理發球平台附近的雜草﹐非常勤敏﹔反之﹐他多次在香港看到負責挖雜草的暑期工學生表現懶散﹐漫不經心。學生受薪專門除草﹐但效率反而低﹐李感慨地說﹕「雖然這不關我的事﹐但我感到很心痛。」他希望年輕人必須敬業﹐加強苦幹精神。

香港面對科技﹑知識日新月異的變化﹐要教育年輕一代不斷努力探索﹐提升求知欲。李嘉誠說﹕「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如果你有資金﹐但缺乏知識﹐沒有最新的訊息﹐無論何種行業﹐你越拼搏﹐失敗的可能越高。但你有知識﹐沒有資金的話﹐小小的付出都能有回報而達到成功的可能。」現在與數十年前相比﹐知識和資金在通往成功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李嘉誠期望﹐香港除了要保持五十年代那種創業苦幹的精神﹐還要有求知欲﹐「知識不僅指課本內容﹐還包括社會經驗﹑文明文化﹑時代精神等整體要素﹐才有競爭力」。李指出﹐知識是新時代的資本﹐五﹑六十年代靠勤勞可以成事﹔今天的香港要搶知識﹐以知識取勝。﹙紀碩鳴﹚

名牌企業家不愛名牌

低調的李嘉誠喜歡讀書。他生活簡樸﹐戴的是二百多港元的手錶﹐穿的是四百多港元的鞋。他對兒子嚴而不酷﹐由長子接掌長江集團﹔幼子則獨立發展科技產業。
長期以來﹐李嘉誠始終保持低調﹐傳奇式的故事不少﹐但往往真假參半。最近﹐李嘉誠接受了亞洲週刊的獨家專訪﹐把他的一些看法﹑個人生活和生命經驗娓娓道來﹐也澄清種種傳言。以下是訪談摘要﹕

聽說你喜歡睡前看書﹐重視自學。你昨天晚上看的是甚麼書?

我昨天晚上看的書是有關IT﹙資訊科技﹚的前景﹐這個行業發展會很快﹐我相信未來二﹑三年內﹐電影﹑電視都可以在小小的手提電話中顯示出來。我比較喜歡科技﹑經濟﹑歷史和哲學類的書籍﹐最近對網絡資訊比較有興趣。

你不看小說?

對﹐我不看小說﹐娛樂新聞也不看。這是因為從小要爭分奪秒「搶」學問。我年輕時沒有錢和時間讀書﹐幾個月才理一次髮﹐要「搶」學問﹐只能買舊書﹐買老師教學生用過的書﹐教科書裏有教師劃出的重點﹑校對的答案﹐甚麼都有。總而言之﹐言情小說﹑武俠小說不看﹐因為沒有時間。其實我很喜歡歷史﹐小時讀書歷史都拿高分。

你怎樣安排自己的時間?工作會不會很累?

我每天不到清早六點就起﹐運動一個半小時﹐打高爾夫球﹐晚上睡覺前都堅持看書。白天精神還是很好﹐精神來自興趣﹐你對工作有興趣就不會累。最累的時候是開會﹐一個發言者講了第一分鐘﹐你已經知道要講的內容﹐可是那人講了十分鐘﹐你就會感到非常疲倦﹐因為無聊和無奈﹐有時要帶花旗參去提神。

你睡不睡午覺?

不睡﹐有時太累了﹐也喝點咖啡。

你喜歡看科技書籍﹐你認為發展科技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哪裏?

要令人認識科技發展及其應用會帶來甚麼商業機會。我想﹐如果能令一些科技變得更實用﹑更適合中國﹐本身對香港就是一個龐大的商機。過去數年﹐我們公司組織及鼓勵各階層同事重視自發性學習新的科技﹐去考慮那些增強業務效率﹑拓展競爭優勢和提升營運效益的科技項目﹐連我自己都天天閱讀有關科技的書籍。

你有沒有試過用電腦上網?

兩年前有一次上網花了兩個多小時﹐以後就比較少用。我用電腦主要是看公司的資料。

去年你曾表示﹐由於香港環境變化﹐你擱置百億元的投資計劃。香港營商環境的主要問題在哪裏?

我舉出一件事﹐大家就知道我對香港作為集團基地的承諾。八九年香港面臨很大的政治衝擊﹐很多行家﹑海外合作夥伴﹐甚至公司董事不斷遊說我把公司遷冊海外﹐我一直不肯。直至一天我因為遊說的人講得太多﹐於是在會議上我說﹐誰要遷冊就看能否把我這個主席遷走。當然以後就沒有人再提出了。我熱愛香港﹐認為和諧的環境最重要﹐否則經濟發展就會停滯不前。當時我說過擱置單項投資百億的計劃﹐但我接著說香港是我們集團的基地﹐其他投資仍會繼續﹐可惜傳媒沒有把我後面的說話全部刊登。

你對港英政府及董建華政府的施政有何看法?

港英政府很多政策是為淡化回歸交接可能引起的不穩定因素而設計的﹙聯繫匯率﹑以高地價政策增加儲備等﹚﹐這對穩定人心是起作用的。現在的特區政府加倍困難﹐一方面是泡沫經濟﹐一方面是亞洲金融風暴﹐內外影響﹐特區政府壓力很大﹐董建華的行政長官不易當。政府要制定長期的目標﹐也要有短期效益﹐二者可能基本是互相矛盾的﹐這增加了政府施政的難度。但董建華政府已盡力了。

為香港創造繁榮的老一輩企業家﹐不少都面臨下一代接班的考慮。你是否已在考慮接班問題?

我已辭去長江董事總經理一職﹐但仍是董事會的主席﹐日常的工作由長子李澤鉅和一批年輕的行政董事共同負責。但重要的決策﹐他們還會和我磋商。兒子和我所有公司的重要高級行政人員都相處得很好和投入﹐接班一定沒有問題。

在高競爭﹑高知識﹑高速發展的香港社會﹐商界下一代要走的路是否比你們前一輩更艱難?

商界一定是跟隨時代發展﹐今天要謹記知識與經濟發展是分不開的。新一代面對的問題﹐有易有難。但相對於數十年前﹐學問﹑知識與事業之間的成敗關鍵﹐對下一代來說更為重要。

西方人說給下一代煉金術而不是黃金﹐你留給孩子的是甚麼?

中國人說是給「漁」而不是「魚」。我兩個兒子都很上進﹐熱愛香港。澤鉅跟著我﹐現在是上市公司的負責人﹐和公司的員工相處得很愉快。他已是一個孩子的父親﹐關心社會的將來﹐熱心環保﹐常常說如果我們再不注意環保﹐香港會變成怎麼樣。他的生活很簡單﹐消費比我還簡單﹐這條路他是走定了。

幼子獨立創業﹐你放心嗎?

澤楷和世界很多在新科技領域極有成就的公司和人物來往密切﹐過去幾年﹐放了大量時間和不少投資及心血在發展高新科技事業上﹐以他的工作表現和經驗﹐可以在很多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找到發展空間。即使面對像數碼港這樣的壓力﹐面對未來的挑戰﹐他還是要立根於香港﹐這是成熟和熱愛香港的表現。我對澤鉅跟著我的步子﹐以及澤楷發展高新科技的投入和將來的工作﹐都有充分理由放心。

最近李澤楷提出的數碼港計劃似受阻﹐你會不會向港府施壓?

不﹐絕對不會﹐我從沒有運用影響力﹐向港府官員說過有助數碼港的話。

你是不是一個很嚴格的父親?你會不會打孩子?

我會打﹐不過是假打。我是一個嚴格的父親﹐以前﹐星期天我一般都和孩子一起﹐在小遊艇上不是教他們怎樣賺錢﹐而是教他們怎樣做人﹐星期天都不安排其他活動。

你有沒有宗教信仰?

我自己沒有特別的宗教信仰﹐但涉獵很多宗教書籍﹐基督教﹑佛教﹑儒家﹑道家的書都看。有時一些警句非常精闢﹐令人開心。

一個成功企業家的樂趣和追求究竟應該是甚麼?

不斷積極迎接新挑戰。企業的成功﹐使我得到更大的資源﹐可以做出對社會﹑對民族有建設性的永久貢獻。我今天的生活水平和幾十年前相比只會差了﹐年輕時也有想過買點好的東西﹐但不久就想通了﹐只是強調方便﹐我的穿著可能比你們都便宜。

你的皮鞋多少錢?

我的才二百多塊。

哦﹐那我的皮鞋貴些﹐四百多港幣﹐不過是膠的﹔戴的手錶也只有二百多元。我只求心靈滿足﹐很開心。我相信﹐一個人的地位高低要看行為而定﹐你自己想通了﹐腦海中自會別有天地﹐能超越權勢和卑微。我認為﹐生命不能用日曆來計算﹐有人雖生猶死﹐對社會沒有貢獻﹔有人雖死則榮。如果能盡心做些對世上有益的事﹐當離開人世時只是感到疲倦了﹐太陽下山了應該休息了﹐這是一種享受而絕無恐懼﹐總結是希望不虛此生。

在企業家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方面﹐西方商界似乎做得更出色?

中國過去有不少富可敵國的商家﹐但古老的傳統思想是基業傳萬代﹐考慮讓兒女代代相傳。我認為讓實業千秋萬代繼續下去是應該的﹐但一個人基本生活保障並不需要太多。你有多餘的錢財﹐尤其是你個人精力可顧及時﹐多些參與社會公益。所以﹐商業我會慢慢放﹐公益事業我想更多直接參與﹐希望藉此能引起其他參與者的使命感和更多人的共鳴。

你有很多事業﹐但似乎對新聞媒體投入不多?

我對媒體非常有興趣﹐也有投資﹐是新城電台的股東。但媒體和其他行業有時會有衝突﹐從內心講﹐有時會得罪人。以我的作風﹐更不喜歡為賺錢去製造新聞﹐傷害別人。

據說你和員工相處得都不錯﹐你有沒有直接辭退過員工?

高層的沒有﹐中級的職員有辭退過。那是一個受過很好教育的中層管理人員﹐多次以權謀私﹐他的行為和他的待遇絕不相符﹐我決定辭退了他。

對一個職工﹐如果他平時工作馬馬虎虎﹐我會十分生氣﹐一定會批評他﹐但有時做錯事﹐你應該給他機會去改正。有一次﹐一位職工不小心把我辦公室一匹非常珍貴的唐三彩馬打碎了﹐我只是淡淡地說﹐以後小心些。馬已碎了﹐他也在自責﹐你為甚麼還要去說他呢?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做人的道理。我相信﹐我的高層行政人員中﹐離開的數目應該是同類公司中最少的﹐到了退休時還難捨難分。

你能不能向全球華人總結自己的生命經驗?

華人在世界各地的發展要融和當地社會﹐發展得好﹐就應該對社會有所貢獻﹐對推動當地社會有益的事要不遺餘力地去做。我一心要建立的不僅是中國人感到驕傲的企業﹐而是也讓外國人看得起的企業。﹙邱立本﹑紀碩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