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訪問

Bloomberg Markets 訪問

2002年12月22日

問: 你向Matt Winkler表示,很久之後仍不會退休,你曾說:「我永遠不會感到滿足,如奧運運動員一樣」那是否亦反映你的動力及雄心?
答: 當我55歲時,很多人已開始關心我的退休問題,對於「退休」,我有自己的定義,我年輕時生活非常困苦;今天我認為沒有壓力的工作,就已如享受退休狀態,這幾年來,我集團很多新的業務處於發展的關鍵時刻,我們很小心謹慎計劃每項業務,對我來說工作只有挑戰,沒有壓力,除了來自要比別人表現得更好的壓力。

既然這麼多人感興趣及關注,我很高興告知大家,我的精神及體力不止可以應付裕如,更有能力掌握當前的機遇及應付有關的挑戰,並且對每一項目的發展也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我現在亦花大量時間為我基金會做很多教育及醫療事業,並樂此不疲,對我來說,這更是我一生中很重要的事,是終身不渝的事業。

問: 你一直努力不懈,而且建立了一支經驗豐富及能幹的管理層,到底有什麼決定由你自己掌握?什麼決定則授權他人?若你要退下時,誰會繼承你?
答: 集團於過去多年的業務疇範不斷拓展,目前業務遍佈全球41個國家,鑒於集團業務範圍及地理分佈廣泛,因此公司架構及企業文化應顧及集團全球同事的期望與顧慮,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身處一個多元化的年代,有著多種不同的意見及信念,這世界並非一切注定或靜止不變的。曾有多套管理學說提出種種方案,建議企業如何建立現代化的管理架構,以及修訂企業文化,為配合全球經濟趨勢作好裝備。

對我來說,當長江1979年收購和黃時,我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要建立可令企業管理層和股東利益一致的管理架構及企業文化,而同時公司亦要有一個最自由靈活的環境以供他們全方位發展專業知識和企業精神。具備能力及策略的真正人才實在非常罕有,若加上具備創意、膽色及審慎態度的,更是少之又少,一定要讓他們得到應有的報酬。

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在中國人的哲學思維及西方管理科學兩大範圍內找出一些適合公司發展及管理的座標,然後再建立一套完善的企業管治架構。建於這基礎上的公司架構,可令集團更具動力,鼓勵所有不同業務的管理階層,自我力爭最佳發展機會。即使我或任何管理高層退休,亦不會對集團造成任何實際影響,因此交接絕對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問: 在風險方面,你現時亦面對另一個表現疲弱的行業 – 地產,但你似乎並不感到憂慮,為什麼?
答: 左傳有言:「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這套傳統的中國思想在商業社會中亦非常實用,故此十多年前當地產很蓬勃時,我已決定集團應強力加速多元化發展,所以遠於地產泡沬爆破前,我們地產業投資所佔比重已較為減少。其實於亞洲金融風暴來臨時,泡沫經濟之蹟象已很明顯。

最近政府推出穩定樓市措施,在某程度上應算是好消息,主導性的經濟政策可能帶來更佳的效果,經濟政策的推出若在時間方面配合得宜,將可帶來倍增性效果。居住為市民的一項基本需要,由於市民不斷尋求改善居住環境,對樓宇的需求一直存在。長遠來說,在地產市場投資應可獲得合理回報,集團將繼續謹慎投資。

問: 在和黃及長江的業績公佈會上,你認為香港傳媒對你的家族作出吹毛求疵的批評,對此似乎感到很失望,對嗎?他們認為每消費1元,有5仙會落到你的口袋,但你卻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你認為別人為何這麼銳意抨擊你,特別鑒於你在過去多年的成就已贏得不少人的尊敬?
答: 我首先想指出,負責任的傳媒對社會極具建設性,不負責任的傳媒以削弱社會結構來攫取利潤,他們最開心是能尋找到矛盾及製造偏激,差勁的是他們蓄意在「對」與「錯」間製造混淆,狡猾地利用及煽動人們的偏見去激化社會情緒,所有目的只是促銷。他們所做的是在倡導,而不是據實報導,揭開各種堂皇藉口的面紗,便會看清他們的真面目,他們只是唯利是視和玩弄權術。

我投身工作逾60年,對以我為目標的傳媒報導我持兩種不同態度,第一是以事論事的,我們應以客觀專業的態度接受批評;第二是以我為目標,我不會重視,我相信香港人對我瞭解很深,知道我每一分成功都有我每一分的努力,在港英政府的時代或在特區政府管治下,我集團從未有任何特別的優惠。一直以來,我們在香港及香港以外發展的成績很理想,現在集團業務遍佈41個國家,上一次我統算全球約有15萬以上員工,我肯定現在更多其他國家的人瞭解我。

無論對以前港英政府或現今特區政府,我多年來反來覆去的論點一直都是重視民生及經濟問題,今天我最痛心的是在香港經濟正處於轉型的時候,最需要是重視知識、創新及洞察力,但竟然我們有一些大眾媒體反而引領讀者逆向而行,沉淪在淺薄的意識中,令人婉惜。

問: 有些時候別人會忽略你在香港及國內所做的慈善工作,我知你不想誇耀你所做的一切,但可否告知我們一些關於你現時資助的慈善項目,以及背後的理由?
答: 年輕一代,尤其生長於富裕社會的,例如香港或歐美的人,他們享有很多優越的生活條件,並且認為這一切都是必然的,故此他們較難體會貧苦和病痛無助者的感受,但對我來說,雖然有今天的成就,不過年輕時的貧苦也是難以忘記,我曾對我的兒子說:「你吃一個水果的味道,永遠和我不一樣,因為我經歷過走難,嘗過饑渴時咬一啖水果的那種滋味,你對它的珍惜程度一定不及我。」我在1980年成立李嘉誠基金會,我們很重視教育醫療,我深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我父親於我少年時因肺病不能負擔醫藥費而去世,對此我至今仍充滿遺憾,因此我非常重視發展醫療服務,並對各個範疇皆予以支持,包括研究工作、教育及培訓、寧養服務以及為內地偏遠山區例如居於新疆荒蕪沙漠地帶的游牧民族而設的流動醫療車扶貧服務等等,因基金會多年來所做的工作較多,很多人希望知道這方面的情況,因此最近已特別設立了基金會網站,詳情可瀏覽以下網址:www.lksf.org.

問: 南華早報曾引述你的言論:企業應繳交多些稅項,窮人則應少交點。這是否正確?
答: 我和全香港所有人一樣,都希望香港好,我一向支持政府推行對香港長遠發展有利的方案,如果特區政府已有一套增加稅收及減少公共開支的周全計劃,我贊成企業應作出承擔,多付一點利得稅。至於在紓緩中下階層稅務負擔方面,由於香港目前的稅基已相當狹窄,是否適宜進一步收窄抑或加以擴闊,應交由專家研究。

問: 在你的事業生涯中,哪項是最佳的交易?那項是非你所料?你如何評價於79年向匯豐銀行收購和黃股權的交易?當你知道已獲得該間歷史性公司的控制權,以及已晉身由英資壟斷的商界精英圈子時,你有何感覺?
答: 集團業務廣泛,經過這麼多年的經營,隨著外圍環境的變化,難免有些項目發展較快,有些則發展較慢,負責業務的管理人員會不斷因應市場情況而調整經營策略。集團在發展過程中進行過無數的交易,其中近年最被廣泛報導的一役是1999年向Mannessmann出售Orange,也是令人難忘的,這是歷史上利潤最高的交易,對買賣雙方和Orange的股東均屬有利,是一項三贏的交易。另外,回顧1979年,集團收購和黃的交易,實際意義非常重大,不過,若果我當時沒有收購和黃,我亦會收購其他外資綜合企業公司。踏入七十年代,我的實力比較好,開始注意外資控制的機構,發現他們用很少股份便可控制龐大資產。我計劃收購一間擁有具潛質資產的公司,並將它發展為跨國企業。和黃當時可以說沒有什麼在香港以外的業務,全在我入股後建立至今在全球41個國家投資及經營,員工人數超過15萬。當時傳媒忽略了一點,匯豐為什麼把股份賣給我?最大原因是認為由我買入這些股票可以使這間公司得到好的管理和領導她的業務發展得更理想,結果,我亦不負眾望,將和黃發展為一間世界知名的跨國企業。

和黃在我接任時,有很多外界不知道的內部問題存在,我費盡很多心血加以改善和處理,深入研究各行業及管理制度,加速其發展。外界有些人以為我取得和黃,是一項非常化算的交易,但此中一切非外人所知道的內部問題,我逐一加以解決,其艱苦情形實非他們所能瞭解。

問: 未來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答: 面對全球經濟和知識領域瞬息萬變的環境,大家共同與時間競爭。全球化最重要的問題是人類如何消除歧見,彼此如何在與時間競賽中共處求進,是最大的挑戰。面對市場環境的急速轉變,企業領導層必須具有長遠的眼光、詳細的計劃、全景思維和廣闊的世界觀,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更新求變,才可爭勝。

問: 企業透明度對你來說有多重要?雖然經常有人批評亞洲家族企業,但有一位曾與我交談的投資者卻認為你旗下的公司比怡和較佳,他更指出你的成功部分鑒於你與投資者之間的較良好的關係,而怡和集團的重要性則正在遞減。
答: 在長和集團內,我們深信西方管理模式以及中國哲學思維的兼容,所以我們很重視在股東權益和企業管理方面取得平衡,我們遵守所有公司法規,由優秀的專業人員管理不同業務,穩健及具靈活性的架構讓集團可在瞬息萬變的商業世界中作迅速反應,從而可抓緊稍縱即逝的機遇。我作為集團主席及股東,有責任為集團及其他股東爭取具有長期及短期理想回報的投資,為所有股東增值。

問: 在你的生命中什麼事為你帶來最大的樂趣?你的其他興趣是什麼?
答: 人生的樂趣是難以言喻的,對我來說,當看到一本好書、打出一個好球、尋找到一個好的公益項目、與好朋友聊天、與同事並肩,每一樣都可以是樂趣。但我喜歡的還是將時間及精力投入發展教育醫療項目,我不單只捐出款項,更會在進行過程中積極參與,評估效益時讓我看到金錢的真正價值、工作的意義,這是最快樂的一件事。

問: 我可否問你一些別人常提及的事情:你是否仍佩戴價值$50元的精工表?是否永遠校快8分鐘?你是否仍然駕駛較平庸的汽車?是否20年來都居住在同一間屋?物質對你來說有多重要?
答: 你說的基本上是對的,只不過我的手表永遠撥快20分鐘,而不是8分鐘。我的生活水平跟我在1957年事業已上軌道時相差不遠,甚至更加簡樸。無論是從前或現在,我都喜歡簡單的生活,對於物質享受的要求不高,反而著重內心的平靜,希望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問: 你的中國業務拓展策略怎樣?對中國發展潛能有何看法?你很早已進軍地產及港口業務,你認為將來的發展機會如何?未能入股亞視對於有意成為大中華區主要傳媒經營商的Tom.com是否有影響?
答: 我是中國人,熱愛祖國,我內心亦非常重視民主與自由及人道主義的價價,我在1977年才第一次回到內地,之後在內地我一直以公益事業為主,至90年初,鄧小平南巡,國內改革開放政策更趨明確,歡迎外來投資,集團才擴大規模,開展國內業務,但相比之下,我們在歐美的投資更大。至今集團在國內投資額逾港幣600億元,約佔整個集團本港上市部份的資產12%。

多年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在加入WTO後,商業運作更趨程序化及規範化,與國際市場接軌,中國前景應是令人鼓舞的,集團今後仍有很多發展機會。Tom.com最初成立時是一間新科網絡公司,在中國提供與海關手續有關的互聯網平台服務,後來它一面開展電訊增值服務,一面不斷加添新的內容,其中包括體育及娛樂,今後將繼續迅速發展,入股亞視只是眾多投資機會中的一個可能,一如既往,我們投資的關鍵乃取決於其是否一個恰當及良好的投資機會,這對Tom集團本身來說實在無傷大雅,只不過莫名其妙的被傳媒誇大渲染。

問: 是否還有些其他關於你的業務情況可讓投資者知道?
答: 集團旗下所有業務都進展良好,而且新的投資機會亦不斷湧現,特別是3G和生物科技都有非常良好的前景,我對集團的持續發展有絕對信心。

問: 最後,我可否問一條關於Richard及電盈的問題?電盈的股價接近歷史新低,很多人預料你終有一天會收購電盈,這傳聞是否有真實性?目前,你與Richard的業務是否有連繫?據悉他在收購香港電訊之前,並沒有通知你,他是否完全獨立經營業務?你們是否在某些範疇上實際進行競爭?
答: Richard收購香港電訊只是在宣佈前數小時才向我提及。他的公司發展良好,股價近兩個月內亦從低價回升,電盈與我們長江、和黃集團並沒有任何關係,雖然雙方的高層人員交情良好,但在經營著相同類型的業務上,我們亦一如以往,在市場上互相公平競爭,因為作為上市公司的負責人,我們各為公司股東的最大利益負責。

問: 當你的對手一個個退出3G?逐場,你卻大筆投資了超過一百六十億美金。3G是否你畢生事業中最大的一場賭博?為什麼眾人皆棄而你獨取?
答: 我們投資3G並非賭博,這樣想的人是大錯特錯。對我們來說,3G是一項策劃周詳的業務,並已獲銀行融資。現有四千多名員工正日以繼夜工作,把這項先進的科技發展為嶄新的服務,並於短期內推出。

3G揉合了有史以來兩項最強大的消費科技:既有互聯網的互動能力和資訊深度,更兼具流動通訊的便利和溝通功能。一具小小的手機,便集合了眾多的功能和設備。

據了解,我們有不少對手退出,主要是基於他們自己公司財務上的考慮,並不是對3G 的科技缺乏信心。我本人深信 3G一定能取得重大的成功。

問: 有人說你對北京有很大的影響力,而這亦是你業務蒸蒸日上的原因。但查實你發展東方廣場時亦遇到困難, 甚至發展汕大時亦不是事事順利。其實你對北京領導人的影響有多大?如以你的地位都遭遇困難,其他的商人不是更渺茫嗎?
答: 有時,我對那些意圖用錯誤邏輯來分析我的人,感到啼笑皆非。我的愛國情操,與我對民主及人道的重視,為何不能並存?在兩者之間,亦無須作出妥協。

過去20年,中國經濟有著良好及穩健的發展,不單只是經濟的規模,更包括他們的監管條例與法則,現在更致力於在人力資源進行投資,這將會帶來一個更佳及成熟的經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