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署在2000 年起實施整筆撥款制度,以增加百多個資助機構在聘請員工方面和運作的彈性。機構雖然在服務推行上擁有一定的自主性,但礙於資源有限,它們往往需要花費大量人力和時間爭取外間資源,社工因而需要面對大量的行政和對外溝通工作,處理大量文字和數字資料。
連同社會服務的基本工作,社工每星期工作接近50小時;一星期超時工作5小時,部份甚至要將工作帶返家中。當中又以青少年及老人服務的工作時間較長,超過50小時。
在大眾眼中,社工是否不會言倦呢?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其中一期《社情》 中,服務循道衞理觀塘社會服務處10多年的楊綺貞曾如此形容社工的工作:每日都在處理有血有肉的問題,面對有血有肉的人,這是社工的使命。
楊綺貞認為,中小型服務機構在地區服務上具有優勢,能專注特定對象,凡事以社區為本,不會 「打腫臉充胖子」,能深入及靈活地提供服務。「資源有限,大家都要落手落腳去做,上下一心,就不用等政府政策,更快、更彈性地為社區發聲!」
正因社工任重道遠、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本質,基金會認為必須賦予他們權柄。「愛心進行曲」就是要讓這些「愛心工程師」,以專業的角度及價值觀,為建設關懷社會出謀獻策。
支持機構聖雅各福群會副總幹事李玉芝指,服務使用者的獨特需要,往往是開展新項目的最大原動力。社工們對服務使用者的了解,加上自己的專業知識、經驗和敏銳觸覺,時常能發掘具創意和貼心的服務。
以他們的「後顧無憂」規劃服務為例,由於受制於傳統對死亡的禁忌,開始時並未得到很大迴響。但負責項目的社工沒有因此放棄,想出了一個點子,就是「義工陪你去拜山」服務,陪伴單獨的輪椅使用者拜祭親友;解決他們行動上的不便之餘,更發現該項服務為剛喪偶的輪椅使用者增添一份心靈支援。
規劃服務也令獨居長者不再害怕到醫院,因他們知道到最後,有他們信任的社工陪同,依照他們的意願,完成他們最後的人生旅程。一項破格的規劃服務,頓成了一份可靠的依歸。
「時刻為尋覓新方案的社工朋友們,都是對生命和生活有要求的。正如我同事的格言『創意不是天馬行空, 而是觀察到現有服務的不足, 從服務使用者角度想想欠缺甚麼, 繼而實踐…』。服務對象生活上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改變,便是他們最大的回報。」
「愛心進行曲」大概就是那趨化劑,將社工看見的服務需要,演化成實在的愛心項目。希望這些走在社會基層最前綫的「工程師」,能夠堅持他們的信念,以愛心燃亮社區每個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