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1,500 + 100 + 8 + 1 = 130,000?「香港仁」 愛心方程式

2011年03月28日

(香港,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在二○○七年至二○一○年間,逾1,500個義工,超過100醫護人員,8間參與計劃的公立醫院寧養中心,1個基金會,攜手為末期癌症病人提供服務總量近130,000人次,默默實踐香港寧養服務的愛心方程式。

四年後,李嘉誠基金會再次透過「香港仁 愛香港」,二度捐款港幣四千萬元,聯同醫管局提供的配套資金,進一步拓展香港寧養服務「人間有情」計劃至二○一三年。第二期計劃將進一步擴展服務至十家公立醫院內的寧養中心,預期計劃在未來三年將服務近一萬二千名基層癌症病人,服務總量增至十六萬人次。

醫管局主席胡定旭先生對基金會的再度支持深表謝意,他說:「在李嘉誠基金會的支持下,市民對寧養服務以至罹患末期癌症病人及其家屬有了不同的認識與關注。基金會的慷慨捐獻將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市民,令香港成為一個處處關懷、人人樂助的社會。」

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說:「我們很樂意資助擴展這計劃。世界不屬於麻木不仁的人,經濟學人雜誌二○一○年死亡質素調查香港的排名提醒大家,我們需要做得更多。我特別感激寧養服務的同仁,你們讓不幸的患者依傍著關懷的臂彎走畢人生的旅程,也讓他們疲憊的家人得到慰藉,你們的愛心為患者映亮出一道美麗的最後風景。」

基金會將同步啟動一站式的寧養服務資訊網站「寧舍」- www.hospicehome.hk 透過科技集結公益和社區觸覺力量,讓更多熱心社會的仁士可以支持與關懷病人及家屬,提供更全面的支援服務。

這個與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攜手籌劃的「寧舍」網站,除提供多元化寧養服務資訊,更為癌症病人、家屬、醫護人員和義工建立互動溝通平台,讓大家的關懷和祝福能衝破地域和時間限制,讓有心的香港人不論身在何方,都可為病人、家屬和寧養服務團隊送上支持及打打氣。科技與社區觸覺的結合令這個網站的力量更強大,令使用者得以直接和便捷地透過這網上平台表達他們的關懷與支持,改寫病人的世界。

「寧舍」網站的内容亦有不少多元化短片,其中有著名導演張經緯拍攝的真實個案「冬日陽光」,描述一位患癌的老人家,在家人的支持、醫護人員悉心照料下積極面對人生。張導演說:「第一次和片中人物張伯伯會面是在瑪麗醫院的寧養中心,當時,他談笑風生,我深深體會到他所謂有質素、有尊嚴地活著每一刻,完全看不出他已經被病魔折磨了七年。」張導演對李先生解説短片中有很多歷史片段,是從主角張伯珍藏的八十多盒錄影帶擷取出來的,而參與網站設計的天比高俞琤也介紹網站其中一功能「窩心窩」,可讓病人上載照片和文字,與網友分享其人生故事。

寧舍 http://www.hospicehome.hk 已於即日啟動,歡迎各位上網瀏覽,並提供意見。

有關「人間有情」寧養服務及第二期計劃

李嘉誠基金會早於一九九八年,在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成立全國首家寧養院,開展「人間有情」全國寧養醫療服務計劃,免費為貧困晚期癌症患者提供鎮痛治療、心理輔導等。迄今,已逾十萬名癌症病人受惠,基金會捐助內地和香港共四十間寧養院,捐資總額已超過港幣四億元,每年服務病人達二萬名。

李嘉誠先生所提及的經濟學人雜誌二○一○年死亡質素調查報告載於:

http://www.eiu.com/site_info.asp?info_name=qualityofdeath_lienfoundation&page=noads&rf=0

報告內也有提及李嘉誠基金會(第二十三頁)在內地提供免費寧養服務。

第二期香港計劃概要

•計劃推展期為二○一一年至二○一三年

•在香港佛教醫院和新界北區醫院新設以溫馨家居為設計的日間寧養中心,令日間寧養中心數目增至十家

•加強寧養義工服務的發展與培訓

•與本港的學術、醫療和社區團體合作研究及倡導寧養和「生死教育」,消除華人社會對寧養觀念的忌諱

•設立科研資助計劃,鼓勵寧養中心和學術團隊進行服務研究會,提昇服務素質

•十家參與香港寧養服務計劃的醫院包括:瑪麗醫院、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葛量洪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基督教聯合醫院、瑪嘉烈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屯門醫院、香港佛教醫院及新界北區醫院

香港醫院管理局「人間有情」香港寧養服務計劃網站﹕

http://www21.ha.org.hk/sub/lks/tc/service.html

有關「寧舍」網站﹕www.hospicehome.hk

•提供本港寧養服務概覽

•「自修室」:提供有關舒緩醫療、家居照顧、心理輔導、營養知識等自學資訊短片

•「不再寂寞」:為罹患相同病症的病友提供互動溝通平台

•「窩心窩」:鼓勵病人上載照片和文字分享其人生歷程故事

•「祝安好」:向收件者發送電子卡表達心意

•「為你打氣」:只須簡單按下「為你打氣」按鈕,便可即時向收件者發送鮮花,以示鼓勵與支持

• 心聲抒發﹕病人、家屬、醫護人員和義工可上載文字或短片抒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