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十周年
带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造就学术领军人才

2008年12月05日

 

(二○○八年十二月五日,北京与香港)一项大胆打破制度局限的创举,十年来为国家延揽大批海外科研学术精英回国参与高校建设,配合国家推动创新和改革的迫切需要。这创举不但大大提升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及竞争力,更在社会上激发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

这项创举就是十年前由李嘉诚基金会与国家教育部共同推动成立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该计划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十届颁奖典礼,邀得基金会主席李嘉诚先生前往北京主持颁奖,并且向获奖学者致以深切祝贺。

出席今天典礼的嘉宾尚有国务委员刘延东女士、教育部长周济先生以及教育部多位官员。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一直为国家吸引及培训人才,李嘉诚先生不但对其成效深感满意,更对历年获奖的长江学者充满期望。

李先生在颁奖典礼上致辞时说:「我们这计划已实现了对国家、对社会的承诺,它所燃起的巨大改变实在超乎预想,在社会上激发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鼓励和开启了整个学术界的热情,展现出无尽的光芒。」

李先生又藉此机会表扬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长江学者,他认为全因学者们的努力,计划才能拓展全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新科学领域。

在典礼上,李先生勉励大家追求「至诚」。他说:「当我们在建立自我成功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追求无我,常常抱着为民族和人类作出贡献的良愿,当有能力及有意愿对社会竭尽一己之责,我们必能创出希望和有效的变革,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充满自由动力和快乐和谐的社会。」

本届荣获「长江学者成就奖」的学者共三人,分别为「生命科学奖」的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系学者陈小章教授、「工程科学奖」的哈尔滨大学市政工程系学者马军教授以及「环境科学奖」的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系学者江桂斌博士。

三名「长江学者成就奖」得奖者分别在其学术领域取得到卓越成就,并对该学科的科研作出伟大贡献。陈小章教授通过先进的研究方法,将上皮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推到一个崭新的国际前沿, 其中关於生殖道上皮细胞分泌对多个重要生殖环节影响的研究,对多种男女不育的成因提供全新的解释,并对不育的诊治提供可能的新方法,属世界创举,具极高科学价值。

马军教授针对饮用水源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研究出一系列能高效地提高水质的饮用水处理与污水处理技术;江桂斌博士则率先在污染物存在水准、转化与代谢机理及毒性方面进行了有系统的研究。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於一九九八年八月由李嘉诚基金会与国家教育部共同设立,培训和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领军人才。十年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总计投入约四亿五千四百万元,其中李嘉诚先生投入一亿二千四百万元,教育部投入三亿三千万元。该计划在十年间亦带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而其确立的「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理」和「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制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成立以来,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和内地高等学校的努力下,计划取得显着成效,吸引到一批顶尖人才回国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计划除包括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和讲座教授岗位制度外,也设有「长江学者成就奖」,表扬在学术研究上有卓越成就的学者。

自二○○五年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把奖励围扩展至港澳地区高校。历年来,曾获「长江学者成就奖」的香港学者包括中文大学的沈祖尧教授、卢煜明教授及陈小章教授。

二○○七年,计划由综合评奖改为学科性单项奖,包括环境科学奖、信息科学奖、工程科学奖、数理科学奖及生命科学奖,设有一等奖五名,奖项金额为人民币一百万元。

目前,全国共有二十四个省的一百一十五所高校聘任了一千三百○八名长江学者,其中包括九百○五名特聘教授和四百○三名讲座教授,有十七名华人学者荣获「长江学者成就奖」。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激励和支持下,一批长江学者已成为海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先驱和科技领军人才。截至二○○七年,共有三十八名长江学者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六名长江学者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两名长江学者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八十一名长江学者担任「九七三」计划首席科学家。

科研方面,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九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十七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及一百三十二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此外,四十二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共六十五项,还有不少长江学者荣获国际学术大奖

十年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坚持与时并进,在海内外备受赞誉。

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