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訪問

新加坡《聯合早報》訪問

2014年10月08日
  • 1. 如何看亞洲的創新科技發展?尤其是香港及新加坡?現在我們只看到西方在新創公司方面做得比較好,但亞洲卻不然。
  • 創新科技是個大趨勢、大機遇,已是全球各行各業的共識;在佛家的境界中,「悟」是突破的基礎,由此可預測,亞洲各地區將發揮潛力,超越今天。

    今年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4),新加坡和香港排名相若,新加坡第7名,是亞洲地區表現最好的,而香港則排名第10;不過,以兩地的創新科技直接相關指數作比較,兩地的創新科技競爭力,可見一斑。

    知識密集產業相關就業 產學研合作 中高科技生產 創新產品及服務
    新加坡排名(分數) 2  (51) 4  (77) 1 (70) 31 (33.9)
    香港排名(分數) 29 (36.2) 20 (64.3) 46(23.5) 8  (48)

    新加坡和香港,皆是欠缺天然資源,地少人多的地方,但通過科技,即可「化小為大」,實現無限可能。當我第一口咬下 “IMPOSSIBLE”漢堡時,心想,這是名符其實的“IMPOSSIBLE!”;科技,正正是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Impossible 公司創辦人,為解決畜牧業帶來的環境問題,致力研究取代品,重塑「蛋白質」的供應形態,為未來的食物創造新的環境;只要亞洲地區,能認真瞭解自身的環境,思考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就能獲得無窮的創意動力。

    我知道很多政府也聲稱會投放資源於科技創新項目,但往往官僚架構又成枷鎖,有些時候無法激勵內部去擁抱創新。我很喜歡《小王子》作者安東﹒聖修伯里的一句話:「如要建造一艘船,關鍵不是要發施號令、搜集木頭、分工細作,而是啟發大家對揚帆出海的無窮嚮往。」我認為至關重要的是,該如何啟發社會對大海的渴望?只要能做到這,亞洲「矽谷」便會出現。

  • 2. 李先生投資新科技的研發,是基於怎麼樣的動機?
  • 科技世界和顛覆的模式實在令人著迷;縱使沒有人肯定科技會帶領我們往哪裡去,但它的「前瞻價值」,對於今日的操作模式,特別具有意義。
  • 3. 有人認為亞洲教育系統未能提供合適環境,應付培育創意人才的需求,是否同意?
  • 我最近追看內地電視劇《鄧小平傳》,裡面常提到,中國要實現現代化,科技和人才是基本。

    教育是培育創新人才最基礎的事,相信亞洲人才濟濟,各有想法,我們要盡力鼓勵創新;創意教育,不僅要教導他們造船的技巧,更重要是啟發他們對揚帆出海的無窮嚮往。

  • 4. 在這次於新加坡舉辦的介紹會上,主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創業?環保理念?何者為先?新加坡的年輕人又如何可以從中受惠,並加入創業、推動環保的行列?
  • 上次我們在中國不同城市舉辦過「科技夾子」,希望分享年青創辦人針對全球問題帶來嶄新解決方案,結果反應很好,參與的其他企業對創新科技非常感興趣;今次在新加坡舉辦,基金會邀請了新加坡和香港的大學一起參與,讓他們親身感受到創新科技的魅力,希望這能啟發年輕人「對大海的渴望」。

    2013年,史丹福大學的朋友給了我Charles A. O’Reilly lll 和 Michael L. Tushman 教授們寫的《組織雙元:過去、現在和未來》,深受啟發。我經常與年青創辦人會面,他們滿腔熱誠,有膽略,敢於利用新方法開創與過去的不一樣的經營模式。當我與年青創辦人交流時,首要放下任何預設立場和摒棄陳規老套觀點,以他們的角度看事物,我會以開放態度,抓住和運用他們的「創新能量」,想辦法融入到我們成熟的模式和市場。

    我們正處於大數據主導和人才為本的經濟中,各行各業,不論年齡,更需擁抱創意,擁抱科技。